文学理论30年:成就、格局与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钱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06)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近30年来,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形态已经初步形成。文章从文学理论各个学科建设出发,以大量实证材料为基础,指出出现了一批高水平、有原创性、独创精神的著作。它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对现代性的强烈追求、在全球化语境中立足于中国本土、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品格,而渐渐走向学术的前沿。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8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7)05—0090—05

      1当代文学理论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古人云,人三十而立,当代文学理论当亦如此,进入而立之年了。

      近30年来,中国文学理论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是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就目前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新形态。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新形态,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代性的追求为动力,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充分立足于本土,在现代文论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自我反思与批判,广采博取中外古今思想资料中的有用成分,鉴别创新,形成了一种具有科学的和人文精神的、开放的、动态的、形式复合多样的形态[1]。我国当代文学理论新形态,不是几个人、不是哪天突然完成的,而是经过几代人30年来的不断探索共同建构的。

      我们一些学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讲到文学理论的危机,但所指内容各有不同。有的学者的意思是,要说文学理论中的危机,那么文学理论脱离文学创作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些学科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更新知识,扩展新的方法,进行创新。有的学者常常应用西方的著作、流行的思潮来衡量我国当代文学理论,以为我国的文学理论总是落后于西方,而难以与西方文学理论接轨,所以西方文论界一有什么动向,立刻跟上,并把他们的学说介绍过来,认定这就是我们文学理论的新方向,但往往并不对号。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在进入信息、图像时代的今天,文学将会消亡,这一理论在我国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引发了争论,等等。但是如果我们全局性地观察新时期以来的整个文学理论的发展,我们在上面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的新形态已经初步确立的观点,是完全可以成立的。我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尽曲折,但是20世纪文学理论两头繁荣的景象,却是事实,并已成为一种共识。是否可以这样说,后30年的文学理论在原创性上,可能逊色于20世纪前20多年的文学理论,但在探讨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上,学术视野的宽阔与论及问题的广泛性方面,后30年却是胜于前20余年的。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即使在20世纪30—7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逐渐占了主导地位,文学理论中的理论性问题也是十分丰富的,它自成传统,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我国这种具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开放的、动态的当代文学理论新形态,有其自身复合的结构。马列文论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部门,此外大致可以分为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文学理论教程在内,古代文学理论,诗学研究,文化与文论研究,文化诗学,现代诗学,文学人类学,接受理论,比较文学理论,阐释学,叙事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摄影文学理论研究,图像艺术批评,生态文学批评,网络文学理论,外国文学理论,中外文学理论比较研究,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还有与文学理论关系密切的审美文化研究,文艺美学。可以这样说,近30年来的文学理论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大小不同的成绩,有的是全局性的,有的是局部性的,有的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有的是在过去文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反思与批判,提出新问题、新观念,并在文学理论中发生重大影响;有的在传统文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带有探讨问题的原创性特点;有的是在参照外国文学理论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种新学科;有的则是适应了我国文学艺术发生的急剧变化,参照大量外国思想资料建立了中国式的理论。

      在这30年里,文学理论在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在批判“四人帮”文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人道主义、人性问题的大讨论。人道主义与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其意义在于恢复长期被扭曲了的人,还人以人的本性,同时在文学艺术中确立现实的真正的人。现实的人一旦在生活中被确立,他的审美意识就发生激变,其主体意识必然被提到文学、文学理论中来。80年代初,随着各种外国文艺思想的传入和美学界关于审美问题的热烈争论,文学审美特征、文学方法论、文学观念问题,引起了文论界的大讨论。同时,大规模地深入清理古代文学理论遗产,不断加深了对于现代文论传统的认识,使得当代文学理论获得了参照与借鉴,原来单一的文学观念受到了冲击。于是相对于过去把文学仅仅视为意识形态、从属于政治的观点,文学审美特征论凸现了出来;针对过去被简单化了的认识论,于是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被提了出来;由于深感过去文学研究方法的单一化,于是西方各种文学研究方法被介绍了过来。这样,1985年在文学界形成了方法论大讨论,而被称为方法论年①;次年,文学观念大讨论,又被称为文学观念年。这时提出的主体论文学论[2] 在理论上虽有不少疏漏之处,但其理论意义重大。可是一时间竟是掀起了一场复杂的批判运动,学术问题再次成了政治问题,批判运动来势之猛,竟使主体论的提出者暂去南方躲了几个月,以避开锋芒。但是不管如何批判,文学理论的更新已经难以逆转,于是这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文学观念,如原有的认识论文学观,随之提出的文学象征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主体论文艺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文学观念。还有从感情、心学、创作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来界定文学本质的。这些众多的文学观念都有一定道理,其中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观由于概括力比较宽阔,被较多的学者所接受。于是在一段至今令我们兴奋不已的百家争鸣的时间里,出现了众多文学思想、观念竞相争妍的局面。

      90年代初的几年,由于文学理论界当时的特殊情况,再次掀起了批判运动,文学理论沉静了两三年,这种局面直到1992年才解除。此时文学文体学、文学本体论、文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等研究相继涌现,而文化研究经过80年代中期的介绍与酝酿,此时开始在我国流行开来。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如果80年代的文学观念主要在于挣脱从属政治的地位,那么90年代一些张扬文化研究的学者,却极力要使文学理论回到政治,让文学理论负起政治批判的作用。在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全面确立、全球化思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文化研究这一思潮促进了我国文学理论的文化转向,这一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相互关系大致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新世纪开始,当市场经济与全球化思潮不断激荡,外国文化、文论思潮进一步被介绍过来,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日益显现,图像艺术、互联网艺术的兴起,文学消亡论的流播,随之,有些原来从事文学理论的学者要求把政治批判与生活中的泛审美化现象引入文学理论,这自然引发了文学理论中的论争,论争提出许多极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的深入与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