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归因分析

      胡春梅

      长期以来,教育政策主要依赖行政执行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执行过程模式,此过程若出现基本要求和规范的缺失、政策文本被搁置、政策内容被减损或歪曲、延误时效期等问题,就会严重地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目标的实现。

      造成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有:①行政组织中存在“海绵”现象。公共行政学认为,多科层组织中的中层管理者就像组织海绵,保持和压缩从等级制顶部或底部传来的信息,当下级人数过多时,命令的传播就会受到歪曲,行政控制会变得无效和松弛。我国现行教育行政机构系统是多层次、多环节的大金字塔式结构,当教育政策在纵横交错的中间环节中执行时,大量“组织海绵”的存在就会导致诸如执行阻滞、文本被搁置、延误时机等偏差现象;②官僚作风。政策执行人员的能力及意愿会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蔓延的官本位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缺乏效率等官僚作风,也就成为教育政策执行中容易出现种种偏差现象的原因;③行政职能取向偏颇。现行教育行政中职能职责不够明确,职能职责交叉甚至混乱的现象是导致教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另一个原因;④缺失制度规则。教育领域虽然有很多法律法规,但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条例等规范性文件,这也是造成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易出现偏差的部分原因。

      摘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呼和浩特),2007.11.5~8

      课程即过程

      ——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许锋华/岳伟

      过程课程观是一种把课程看作“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它并不是对传统课程观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反思基础上的继承与超越。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

      与传统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①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与传统课程目标不同,过程课程观更强调学生的体验与课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把预先设定的目标作为课程实施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天经地义的准则,追求课程实施目标的不断被实现又不断被发展和被超越。②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传统的课程结构最大的特点是整齐划一,即要求所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相同的内容,并尽可能地达到相同的学习结果。然而,人的禀赋、潜质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参与社会发展和自我塑造的可能,使个人的潜质充分释放出来。③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过程课程观突破了传统课程理论狭隘的课程观,主张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把“事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捕捉生动的教育契机,更加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④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过程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实施是师生以预定的课程计划或具体的教学材料为媒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实施联合创造有意义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要求教师围绕学生的“学”来开展教学。总之,过程课程观地提出反映了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以及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把课程看作是一种过程,使课程更加人性化、艺术化,更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发展性和丰富性。

      摘自《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2007.1.53~56

      关于我国教育发展与收入差异研究

      陆文聪/陈赟

      教育无论对于社会财富的增长还是个人财富的增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具有社会分配与社会分层的功能。接受教育成为人们获得教育利益和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利益的手段,成为社会流动、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层的手段。现实教育的不公平必然导致社会成员之间教育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尤其是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享有教育利益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对他们的社会流动、社会分工、社会分层产生实质性的不利影响。强化、复制现有的教育与社会不公平,甚至会导致现有教育差距与社会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发展规模也迅速扩大,但教育的发展并没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异,从1998到2004年,教育发展程度在省际间的差距、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异都在增加。因此,作者强调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当前需要加大对农村和贫穷地区教育的投入,才有可能实现教育发展的公平;加大对农村和经济不发达省份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要采取鼓励和扶持政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支援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和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

      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京),2007.4.82~90

      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与发展

      靳玉乐/范蔚

      教师教育体制是为了实现教师教育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组织管理制度。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教师教育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教育体制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战后各国普遍延长了未来教师的修业年限,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调整了教师培养机构的层次和布局,并逐步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的终身教育联系起来,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教师职业证书制度。

      伴随着世界各国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教师教育体制也进入了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教师教育体制创新的思路或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索和完善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经验,着力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根据国情,探索多样化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建立与完善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评估与鉴定制度。为了实现教师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问题: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明确教师教育的方向;理顺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的关系,充分有效利用教师教育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