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立场的美学审视

作 者:
王枬 

作者简介:
王枬,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教育学博士。(桂林 541004)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育学与美学的关系演变经历了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教育审美学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教育美学出现了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渗透,它表现为三种样态:一是在教育学中直接沿用美学概念;二是对美学概念予以教育学的移植;三是对美学概念进行教育学的改造。教育美学的建构必须坚持教育学的立场,从而使教育活动更好地实现立美育人的目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字号:

      教育学与美学作为同样发端于哲学的学科,从它们一诞生起,就有着纠缠不休的学科渊源和难以厘清的学科关系。教育学与美学的相互渗透带来了对各自学科极有意义的借鉴。而基于教育学立场审视美学给予教育学的贡献,体现了教育学的学科自觉意识。

      一、教育学与美学的关系演变

      当教育学与美学相遇之时,就形成了教育学与美学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叉和相互渗透:首先是美学向教育学的渗透——审美教育学,其次是教育学向美学的渗透——教育美学,之后是教育学与美学的统一——教育审美学。

      1.审美教育学的出现

      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渗透首先表现为“审美教育学”的出现。它以席勒1795年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为标志。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审美教育的性质、特征、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由此,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被视为“第一部审美教育的宣言书”。康德则在思索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命运,找寻人类自由解放途径的追求中,发现了教育对于每个人的哲学意义,并确立了教育的终极使命——教育就是主体能力培养、发展的过程。正是在主体能力的塑造、培养层面上,康德使审美与教育深度相遇并将艺术视为现实人类自由的重要过程。

      在我国,审美教育学作为学科出现并被作为一种教育范式确立下来始于蔡元培。1912年,时任教育部总长的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正式亮出了新式教育的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在蔡元培看来,“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故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①就这样,蔡元培把王国维开创的美学规范化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审美教育学第一次以教育宗旨的形式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得以建立。

      审美教育学是以艺术教育的视角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也称“美育学”,它“是探索如何通过审美活动来塑造人,促成审美个体向自由人格理想全面发展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与现代教育学相结合,着力揭示个体审美发展的途径、方向和规律”②。审美教育学以美学为观察教育的起点,凸显了美学于人的精神成长和灵魂充实的意义,尽管还有诸多不足,但却为教育学的研究开辟了一种美学的视界。

      2.教育美学的形成

      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渗透还表现在“教育美学”的形成上。在我国,教育美学的系统论述当首推范寿康1921年发表的《教育哲学大纲》。他把教育哲学一分为三:教育伦理学、教育论理(逻辑)学、教育美学。教育伦理学旨在求善,教育论理学旨在求真,教育美学旨在求美。他认为,美学是对人生目的加以探究和规定,美育却把怎样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指示给我们。教育就是将现实的人类提高到理想的人类的陶冶;而人类的精神不仅指知的作用,也兼及情意两面。同时在精神之外,还有身体方面也不应失落。③范寿康的突出贡献是对美学与美育的关系给予了区分,显示了教育学立场的观照。

      教育美学是以教育学的视角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的分支而不是美学的分支,它虽然运用了美学的研究成果,但它以教育的审美规律为研究对象,所关注的不是教育效率的提高,而是教育美学精神的深层发掘、教育系统的审美改造、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和人生境界的根本达成。我国许多学者非常关注教育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或理论体系的建设。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随后,作为“教育美学”下位学科的“教学美学”、“德育美学”、“教师美学”等也相继出现。

      3.教育审美学的探索

      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渗透还在以更深入的方式进行。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开始建构教育审美学。有学者认为,“教育审美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它是教育学与美学的统一”。④“教育审美学强调提炼、升华教育真、善内容中的美,强调教育的真、善向教育的美转化,强调整个教育的审美性,审美化”。⑤有学者则以“教育美育”的概念阐释了教育学与美学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所谓教育美育,就是利用‘教育美’进行的美育,即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而实现的存在于全部教育过程之中的一种大美育”。⑥

      这里暂且不论“教育美育”作为一个概念是否严谨与合理,单就其努力来看,已具有了方法论层面上的思考,即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把美学作为教育学可资借鉴的对象,而更关注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教育学的体系建构,尤其是教育学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显示出力求保持教育学独立性的学科立场。

      二、教育学与美学的关系分析

      无论是美学向教育学的渗透带来的审美教育学的诞生,还是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产生的教育美学,或是人们力图摆脱单纯学科间的相互依赖正尝试建构的教育审美学,都反映出教育学与美学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纠葛与必然联系。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与教育审美学这几个概念的表述虽然看起来仅是文字秩序上的差异,实质上却描绘出了教育学与美学交叉关系的发生历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