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将同时面临提高普及程度、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三大任务,而这三大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经费支持力度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有了较快增长,但远远跟不上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不论从人均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投入水平,还是从全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和生均经费指数的相对投入水平来看,我国教育经费均位于世界较低水平,投入不足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本文根据各方面的统计数据,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大致的分析。①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重视物质资本投入、轻视人力资本投入与重经济建设、轻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偏向。据统计,在1949~1978年三十年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平均投入占GDP的30%左右,而全社会年平均教育投入只占GDP的2.5%左右,也就是说,用于固定资产的硬投入是用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软投入的12倍。投入上的一条腿过长一条腿过短,造成上述两者比例严重失调,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影响到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换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推动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发出了“宁可牺牲一些建设速度,也要把教育搞上去”的重要指示,呼吁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此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教育经费有了较快增长:年全国教育经费由1978年的94.2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3849.1亿元,增长了40余倍;全社会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由1978年的2.6%增长为2000年的3.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例为2.6%)。“十五”期间,我国教育经费增长的速度变得更快,全国教育总投入由2000年的3849.1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8418.8亿元;人均教育经费也由2000年的304元提高到2005年的648元;全社会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则由2000年的3.9%提高到2005年的4.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83%),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有力地支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985~2005年期间,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由50%提高到95%以上,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由10%左右提高到53%,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4%提高到23%。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已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 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教育投入在国际上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还远远满足不了教育事业自身发展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 表1 不同时期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 国内生产教育总投入教育总投入财政性投入财政性教育经人均教育经费 年份 总值(亿元) 占GDP比例 (亿元) 费占GDP比例 (元) (亿元) (%) (%) 1957 1068 27.5 2.6 27.5 2.6 4.3 1962 1149 31.3 2.7 31.5 2.7 4.7 1970 2252 28.0 1.3 28.0 1.3 3.4 1978 3624 94.2 2.6 94.2 2.6 9.8 1980 4518145.5 3.2 134.9 3.0 14.7 1985 8964306.7 3.4 262.9 2.9 29.0 1990 18548 659.4 3.6 564.0 3.0 57.8 1995 58478 1878.0 3.2 1411.5 2.4 155.1 2000 89442 3849.1 3.9 2562.6 2.6 303.7 2005 183956 8418.8 4.6 5161.0 2.8 648.0 资料来源:1.《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中国统计年鉴2006》。 从教育经费绝对投入水平来看,目前全世界年人均教育经费已接近500美元(其中美国人均超过3000美元,日本人均2000美元,韩国人均1500美元),而我国2005年人均教育经费还不足100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相对投入水平看,2003年经济发达国家(OECD成员国)的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比例已达到5.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比例已达到4.2%,而我国2005年政府教育经费仅占到GDP的2.83%。 从生均经费指数(各级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占本国当年人均GDP的比例)看,OECD成员国小学、初中生均经费指数分别为0.20和0.23,而我国仅为0.13和0.16,远低于世界各国义务教育经费相对指数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