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8)05-0099-07 有关明清市场史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市场的功能、体系、类型等方面,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却较少①。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市场能否良性发展、市场上的商品能否正常流通,它对市场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交通设施(桥梁、渡口、河道)建设、安全设施(救生船、航标、消防设施)建设和市场环境秩序(治安管理、交易管理)建设三个方面逐一论述,以便能够对这一时期皖江流域市场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有所认识和把握,并从历史的角度为当今皖江流域②的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交通设施建设 交通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市场发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传统社会中更是如此。完善的交通设施能够缩短商品流通时间,加快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而使商人能够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吸引更多的商业资本涌入市场,最终带动市场的发展;反之,则会因高成本、低利润而使商人无意参与市场活动,造成商业资本外逸,商品滞销或短缺,市场萎缩。因此,交通设施状况对市场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交通设施建设不外乎水路和陆路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桥梁的架设、渡口的搭建和河道的疏浚等,后者主要是道路的铺设、街道的修整等。 皖江流域河湖港汊较多,水系比较发达,市场的分布多依据就近原则依水而设,如东流县的吉阳镇,在“县北三十里,滨江”③,望江县的雷港镇,在“邑东三十里,雷水从此出江”④,芜湖县的清水河镇,“在县东二十里清水河口”,方村镇“在县东南四十里,跨河两岸人烟繁盛”⑤。宿松县的二郎河镇,“在县北三十里,东临大河,横通驿路”,凉亭河镇“在县北三十五里,西临大河,横通驿路”,金刚料镇“在县南百二十里,南滨大江,与江西、彭泽接壤”⑥。诸如此类具有水乡特色的市镇在各州县的方志文献中还有很多记载。此外,皖江流域的府县治所也大多沿江附河,可通舟楫,史载:“安徽省据江南大江之上游,其府属有八,而滨大江以南者,惟池州、太平二府,其二府之县属有九,而滨大江以南者东流、贵池、铜陵、繁昌、芜湖、当涂六县,皆舟舣停泊之所。”⑦在这些具有水乡特色的地区,尤其是人员往来如织、货物进出频繁的市场区,基本的水路交通设施如桥梁、渡口等的建设便成为当地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民间投入为主,参与人员比较广泛,有官员、士绅、商人和平民,现揆诸史实以证之。“玉溪渡,黄池镇南北两岸,旧与当涂分造浮桥,久废,国朝知县袁朝选仍设。”⑧“清平桥,在县市,即古定星桥,邑令陈克芳重建,改今名。”⑨“汪沟桥,去县七十里,在仓镇后,嘉庆壬戌监生胡发枚捐建。”⑩“徐家嘴桥,县南四十里,乾隆五年地方绅士捐输重建,名高桥,往来便之。”(11)“小涧桥,有二,一在大涧桥之东,盐商公建。”(12)“清河桥,在县市东,邑人陈有让建。”(13)此外,妇女和僧人也曾积极出资捐建,如潜山县的更化桥,“去县四十五里,跨黄荆崖水入大河。康熙间贞女詹陈氏以纺绩余资捐建。”(14)位于和州南二十六都的三元桥,系监生黄万椿妻节妇赵氏捐修(15)。繁昌的德胜桥,“在县北五十里荻港镇,国朝顺治十三年僧天缘重募造。”(16) 这些设施的捐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独力捐建,如“公孙桥,在县北四十里旧县镇,年久倾圮,义民陈坚独力重修”(17)。有的则是集资修建,如“永济桥,一名徐家桥,去县二十里,属荆桥庄,汇上马下马二桥水达流河桥,为南北往来要冲。乾隆癸巳邑人徐在兹等募众重建,有碑记。”(18)“昭潭渡,在二十七都昭潭街之东,众于乾隆三十六年捐赀置租十八担零,地租银八两零,庄屋一所,拨佃住种。春夏造舟,秋冬成梁,以通往来。”(19) 此外,河道的疏浚也是水上交通系统建设的重要部分。皖江流域的市场多以水道相连,一些河流往往流经若干个市场区,从而勾连彼此。如合肥的店埠河,“源出圆疃镇西南二里,由圆疃桥东流八里南转,仍东南,流过永安桥,又十二里经店埠镇,过通济桥,又南行汇东土山诸水,十五里至撮城镇,北过曹公桥,东南行十五里至三汊口入肥水。”(20)又如该县的三河“一源出六安州太行山,至双河入县境,东行历界河、下界河,共六十里入舒城县境,十里至桃城镇,过浮桥,又东十五里仍入县境,又东二十里为丰乐河,又东二十里会南北诸水至三河镇,又东南十五里至南河镇,又东五里至横沟,归巢湖;一源出庐江县马槽山,北行至小戴桥入县境,汇丰乐河至三河镇,同归巢湖。”(21)水道成为这些市场彼此联系的一条纽带。不仅如此,有的河道还是重要的货物运输线,位于含山县境内的运漕河就是一条重要的运粮水道,史载:“运漕河,县南八十里,河南乃无为州地,水通巢湖,纳庐和诸县之水以达于江。……今其河实为漕艘运道。”(22)位于该河岸边的运漕镇也因便捷的水运条件成长为“居民稠密”、“商贾辐辏”的江北首镇(23)。再如“(和)州城东北四十里有乌江镇,镇有项王庙,庙之西北有河曰驻马。……其源发自四愦山,东流经江浦界石桥镇,迤逦五十余里至乌江镇,又东流十五里达于江。农田藉其蓄泻,估帆资其通运,洵便民之大利也。自年久失挑,河身淤塞,水道鲜通。而乌江一镇又为江安两省接壤通衢,商贾云集,花米货物贸易不得不以车运,冲击堤岸,易致坍缺,由是堤日益坏,河日益淤。……是病商已”(24)。由此可见,河道的畅通与否也是影响清代皖江流域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例中乌江镇的商业贸易正因河道的淤塞而受到严重影响。河道的清理与疏浚以官方主持修建为主,有的是官方包揽承建,有的是官方倡劝、官民共修,个人独力捐赀疏浚的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疏通河道属于大型工程设施建设,费用较高,个人难以负担如此巨大开支,另一方面是因为清政府比较重视河道的治理,不仅划拨专门资金用于河道工程建设,还将河道的治理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标准,所以各级地方官员都比较重视河道的整治。前文谈及的和州驻马河因河身淤塞,农商俱困,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地方官应民之请,积极倡捐疏浚,据载:“癸巳秋,余察水灾,莅乌江镇,镇之民佥谓嘉庆甲戌年之旱,道光癸未、辛卯等年之水,籽粒未收者,固源于天灾流行,亦由于河防失利,兹敢以疏浚请,余曰然。爰自惠政桥下履勘至江口,欲导其源,达其委,非疏浚不为功。先捐廉俸千两以为倡。有本镇监生范宗炜,慨然捐赀两千串,并勒同镇绅商捐输,余犹恐工费浩繁,举行诚不易易,委令牛屯巡检戴立功广行劝谕,是年冬即捐有成数,次年二月陬吉兴工。会当春黄不接之际,招徕附近贫民,纠集工次,约以每方土给米二升,俾无乏食虞,靡不踊跃从事。狭者拓之,使阔;浅者瀹之,使深。出河内之淤泥,培河干之堤埂,历三月而岸势隆起,水派畅流。将见州境之南一、北一五六等都田畴利之,往来商旅船只利之,河以北属江浦县之近河田亩亦莫不利之,河之为用大矣哉。”(25)这次河道的疏浚是在官方的主持下完成的,参与者比较广泛,既有官员、监生的捐资,又有绅商的捐输,还派员广泛筹资,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鸠工兴修,是官民共修的一次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