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7)01—0204—04 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1995年即有了本土的文学网站,“橄榄树”、“花招”、“榕树下”、“黄金书屋”、“白鹿书院”等一批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相继问世。新浪、搜狐、雅虎、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及各种企业网站都开辟了“文学”视窗,社团及个人文学性网页似“日出江花红胜火”,形成了网络文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局面。 网络文学在经历了初始阶段的迅速兴起之后,很快陷于尴尬境地。文本数量巨大,但其代表性作品没能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恒久的艺术魅力;拥有极度自由的空间,但题材极度狭窄,主要集中于情爱题材;拥有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但作品样式十分单调,绝大部分是传统文学样式的“屏幕化”;虽然标榜自己为“另类文学”,但却乐于对传统文学的“归顺”,许多网络写手背靠网络,买得人气,再出版印刷纸面文学,并以印数作为成功的参照,甚至在创作之初就把出版发行纸面文学作为目标。 当前网络文学的尴尬和困惑缘于多方面的制约,比如创作群体的非专业性、创作动机的游戏冲动等等,但根本的还在于对网络文学核心问题认识上的困惑。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内在精神是相同的,但由于载体、制作工具、制作技术和传播途径的不同,网络文学拥有自己独有的特性。 一、自由性 网络文学借助于物质技术力量突破了传统文学物质和意识方面的束缚,真正实现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文学追求。 网络文学拥有极度自由的发布渠道。它删除了“投稿——筛选——编辑——出版——发行”等传统文学中间环节的繁文缛节,使文学传播成了物质层面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与沟通。任何一位作者,只要把自己的作品往某个网站、论坛或个人主页上一贴,作品即可发表成功,便可以把全球网民作为自己作品的假想受众。 网络文学拥有极其自由的创作题材。它在解除了发布渠道物质障碍的同时,也解除了思想意识上的困扰。网络文学的载体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可以让网络文学创作者处于“三W”状态,即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空间。 网络文学摆脱了传统文学载体物质和技术上的束缚,拥有极度自由的创作手段。凡是传统文学所能运用的技巧,网络文学都可以运用,除此之外,它还可以采用自己能够想象得到的独有的创作技巧。美国先锋小说作家雪莱·杰克逊于1995年在网上发表了小说《拼缀女孩,或一个现代怪物》,小说一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达·芬奇风格的女人画像,读者被要求在这幅画像上人体的各个部位,以及平面解剖图式的大脑的各个区域进行点击。每次点击,网页上就会出现故事文本的一个部分,小到单独一句话,大到满满一页纸,而更多的则是提供进一步的链接。读者来回不断地点击企图找出故事叙述的线索,却常常沮丧地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已经阅读过的页面,因而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以及何时是结束。通过这种方式,小说隐喻性地表现了茫茫人海中女主人公寻找自我身份、确立自身价值的艰难与困惑。早在20世纪初,超现实主义代表人之一布勒东就提倡“自动写作法”,即让作家处于半催眠状态,然后记录自己的思想活动,事后不作任何增删修改,把大量文理不通的句子和偶尔出现的比喻拼合在一起。事实证明,在传统文学领域,这些试验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网络文学的工具和技术特性,使其创作者可以自由地运用合适的技巧、采用合适的方式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网络文学的修改具有相当宽泛的自由度。修改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序”。在传统文学中,作品的修改是一件繁琐的事情。网络文学可以一边创作,一边发表,一边修改。认真的网络文学创作者,一有时间就可以对自己的作品作进一步的思考和修改,使之不断地完善。 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实现了文学的返璞归真,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个人立身行事中弥足珍贵的责任意识,在这里因为缺乏明确的负责对象而突然进入真空状态。在文学的自由得到最大程度张扬之时,文学的尊严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量垃圾文学、缺血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自由性衍生出大量的异质品。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这种无度自由将逐渐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将来自网络文学精英群体对文学精神的回归。 二、开放性 网络文学参与的广泛性与随意性,对各种文学观念的宽容性构成了当前文学独特的风景。 网络文学载体撕开“把关人”体制的壁垒,提供了一个彻底开放的文学平台。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同时兼有了编辑、校对、发行商、书商、图书管理员等创作传播环节的各种身份,传统文学传播中的复杂流程,在网络世界中都已简化为鼠标的轻轻一击。“人的感觉,人的虚构与幻想,已经到了随意在虚拟空间里发表,并且无限繁殖天下的时代,无论如何,剥夺着旧定义的‘作家’的生存,人人可成作家,并当即发表”[1]。 网络文学开放性的结构打破了传统文学在文本上的作者中心结构。在艺术形式上,网络文学依赖于超文本技术改变了传统文学单纯的线性结构,而呈现出立体式的、多维度的开放性结构。任何一个文本都可以通过超文本技术链接到另一个文本,都存在于与其他文本关系之中。任何一位接受者都可以将原创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下去。 网络文学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它突破了传统载体的物质有限性。它摆脱了古代文学载体如竹、金属、帛、纸、羊皮、石以及近代的电子工具等具体物质材料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及这种限制对文学传播和创作的影响;它突破了这些物质材料所能承载的信息量的局限对文学传承和文学创作方式的可能性的束缚;它扫除了原有物质载体的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向所有人开放,是一种彻底的开放。 网络文学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其特有的超强宽容性。允许多种文学理念的存在与争鸣,允许代表不同思想观念的文学形态的生存与发展,兼容各种审美意识、各种文体、各种话语风格,并在兼容并蓄中形成属于网络载体自身的风格,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