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帷幕。思想、文化、教育界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国家何去何从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担心,一部分人投笔从戎,一部分人则积极从事抗战文化教育研究,形成了抗日战争时期强劲的战时教育思潮。战时教育思潮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时教育的维持,对抗战建国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 一、战时教育思潮的形成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现代中国教育史上兴起了席卷全国的“国难教育思潮”,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李公朴等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发表宣言,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共赴国难。救国会同仁拟订了国难教育方案,规定国难教育的目标是:“甲、推进大众文化。乙、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丙、保卫中华民国领土与主权之完整。”① 1936年1月23日,国难教育社成立,同仁们拟订了《国难教育社成立宣言》、《国难教育社工作大纲》等,强调国难教育是民族斗争中最重要的工作,决不是少数人能够担负起来的,因为抢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是每一个不愿意做亡国奴或当汉奸的中国人所应有的责任。“宣言”指出:“执行国难教育的工作,最主要的,就在暴露并廓清一切歪曲事实麻醉大众的理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统一我们的阵营,用同一的步调,向着民族解放斗争的伟大工作迈进。”②《国难教育社工作大纲》中,还拟订了16项工作要点,其中主要有:开办大众学校、读书会、时事研究会;开办新文字补习班;开办国难教育讲习班;举办军事、防毒救护、运用交通工具等常识技术讲习班;举办国难演讲、旅行演讲;组织巡回电影开映团、演讲团、歌唱团、戏剧团,组织弄堂、马路和乡村等流通图书馆;出版大众社会小丛书、大众自然小丛书;出版大众剧本、诗歌、小说、唱本、连环画等;出版大众国难读本、各级学校国难补充教材等。 上海“一·二八”抗战后,文化教育界彻底认清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积极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面对日军侵犯上海闸北、江湾等地,炸毁学校238所,损失资产1029万元的暴行,蔡元培、邹鲁、蒋梦麟、王世杰、梅贻琦等国立大学校长联名致电国际联盟,要求“迅速采取有效方法,制止日军此类破坏文化事业及人类进步之残暴行为”。③ 国民党知名人士马君武、罗文干等强烈要求抗战。王造时出版了《救亡两大政策》的小册子,提出“对外准备殊死战争,与日本拼命到底”的主张。爱国老人、教育家马相伯发表了《国难人民自救建议》的抗日言论。雷沛鸿发表了《民族自救运动下之民众教育析义》等文章,提出“民族斗争下之战争就是民众的教育”,要求带头并教育民众做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恤死”,“念念不忘东北三千万民众”,“努力于恢复东三省”。林砺儒提出了“到了现在,国难竟日深,外侮竟日亟,自然推想到以前的教育还未够防止国难的来临,很应该深刻反省一番”④ 的问题。 文化教育界国难教育运动直接影响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决策。南京政府调整了国防教育政策,1931年10月,教育部令发学生、童子义勇军教育和训练的有关文件,1932年1月29日,颁布了《高中以上学校加紧军事训练方案的通令》,1936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学校教育状况及今后如何改良以适应国防要求案》、《推进学校军事教育办法大纲》、《推进国防教育办法大纲》和《订定的高中以上学校军事管理办法》等。国民政府军委会办公厅也拟出《军事时期全国学校动员准备概要》等一系列文件。⑤ 足见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了文化教育界国难教育运动中提出的意见。 国难教育运动中关于国难教育问题的讨论,不仅是抗战教育思潮的直接源头,也是理论上的先导。实际上,抗战教育思潮中的诸多理论问题,在国难教育运动中已经提出。 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直接将国难教育转化为抗战教育。日本的大举进攻使中国人民面临的是自由还是当亡国奴的现实,已经不再是“国难”的问题,必须奋起抗争。文化教育界人士一部分积极参与讨论抗战教育的问题,一部分积极从事实践推进抗战教育的工作。陶行知创办了《战时教育》杂志,专门研究战时教育性质、形式、内容、方法诸问题,发表了大量关于抗战教育的理论文章。1938年5月,独立出版社出版了《战时教育论》一书,集中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教育思想主张;论述了过去教育的缺失,目前教育的危机,提倡战时教育的同时,还要“对教育竭力维护”;政府在军事倥偬之日对教育应“作通盘的详密的计划”;关于抗战教育的特质,作者认为:第一,战时教育与平时教育的连续性和一元性;第二,教育需教学生锻炼体格、培养精神、注重知识、掌握技术、陶冶人格、坚定信仰;第三,抗战、建国同时并举等。 在《战时教育论》出版的同时,生活书店出版了由生活教育社编的《战时教育论集》一书,较集中地反映了文化教育界关于抗战教育的主张。该书分总论、分论、方案和方法、动员和附录五部分。“总论”提出通过教育,动员民众,全面持久地抗战。“分论”提出了改进与实施战时政治教育、农民教育、难民教育、军队教育、伤兵教育、边疆教育以及教育行政、战时教师、学校机构、学校课程改造等具体主张。“方案与方法”对抗战教育方案、战时民众教育、各级学校教育、儿童训练、技术人员训练诸方案,进行了具体设计。“动员”部分号召教育界、记者界、戏剧界、文艺界及全国各界同仁及家庭妇女,有智出智,无智出力,积极参与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