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论的科学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余保华(1973-),男,汉族,河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级博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教育学报

内容提要:

教学论的科学化是近现代以来教学理论发展最主要的诉求之一,也是我国教学论研究者一直努力的目标。通过对“科学”的厘定,把教学论科学化的内涵理解为教学论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教学研究方法(论)的规范性与针对性和教学问题的现实性与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教学论科学化的可能途径,即通过研究方法(论)把理论与问题有机地统整起来。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06)06-0009-05

      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有350年的历史,如果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首次出版开始算起。纵观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科学化的历史过程,直到今天科学化仍是教学论研究者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可我们也看到,由于对“宏大叙事”性论题与“科学”的反感而受到研究者的冷落甚至反对。本文拟先回答什么是教学论的科学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在我国教学论如何进一步科学化。

      一、教学论科学化的内涵

      理解教学论科学化的关键在于对科学化的认识,而在分析科学化之前必须对“科学”作一解释。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或所使用的“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引入的重要概念,是以17-20世纪西方的知识活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确切的说是自然科学,在17世纪的成功对人们产生了极大的诱惑,人们感觉到可能有一种比宗教更有力也更实惠的新世界观,这就是科学崇拜的开始,于是科学取代了上帝。

      要真正把握科学这一理念不被自然科学所垄断,必须要追溯到西方希腊传统。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一起构成了“学问”,即科学(希腊文的“学问”翻译为英文时就是science)。至于学问的具体研究对象,亚氏也不是只从“自然科学”着眼,而是把学问分为理论的学问、逻辑的学问、生产的学问和实践的学问,实践的学问又可细分为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1]10这样,科学一词原初的涵义是指称各式各样的学问,而不只限于今日一般所指的自然科学。这一点也可以在各种重要的工具书里得到确证。《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来定义的:科学是“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一般说来,科学涉及一种大意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2]《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认为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3]《辞海》中“科学”条的表述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4]3997科学活动往往是与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科学理论是“由人类的想象力构想出的广阔领域的系统性概念化结构,它包括关于物体和事件内在规律性的经验定律的体系;这些物体和事件可以是可观察的,也可以是假定的;由这些定律所提出结构并设计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事物。”[5]由此,科学这一概念采用康德的界说也许是十分适当的:“任何一门学问,只要能构成为一系统,即一按原则而被组织起来的知识的整体,都可成为科学。”[1]11

      《辞源》中对“化”的解释有十几种,其中“变化,改变”[6]最符合我们对科学化中“化”的理解。因此,我们认为,教学论的科学化就是指运用科学的标准或原则来要求教学理论的过程。有论者从事实性学科与价值性学科的区别出发,认为用“科学化”这一外在的标准来规范教学论,来解决教学论的学科地位问题是走错了方向。与其说是加强教学论的自主性,还不如说是强调了“他主性”。首先,在对“科学”一词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认为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用科学的一般标准来规范各种不同学问是不矛盾的,而不是仅用自然科学的标准。其次,出于研究需要对事实性科学与价值性科学进行区分是可以的,但把二者对立起来就值得质疑了。回顾西方哲学的历史进程,从古代哲学的“本原”问题到近代的“认识”问题,再到现代的“意义”问题,正是理性使意义成为可能。[7]这样,理性与价值就不是对立的关系,抛开理性来谈论“意义”是没有意义也是没有结果的。关于两者的关系,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有过精当的论述。他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对立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企图把主体和自然对立起来,两者在方法上是相互服务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化,也有一股相反的倾向,即某些自然程序的人文科学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并不是如孔德提出的线性分类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环形排列,而且正是人文科学使科学体系呈现螺旋形成为可能,从而以最普遍的形式表达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8]52-61因此,我们认为,用科学的标准要求或发展教学理论是适宜而且有效的,并不存在所谓的教学论自然科学殖民化。

      以科学的标准来要求教学论,那么科学的标准是什么呢?“学者们一般认为,理论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内容的客观真理性,要求对其研究对象、理论结构和研究方法进行探索;二是逻辑的考察,要求逻辑形式的严密性、完整性。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研究同样应遵循这一基本思路。”[9]32实际上,理论的科学性也就是理论研究的科学性。所谓研究,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的方法、问题的解决以及新知识的产生,而理论研究或科学的理论研究需要严格的哲学思辨、严密的逻辑推演、规范的学术语言、严谨的研究方法、其所得出的理论经得起经验事实的检验。[10]同时参照前面对“科学”一词的分析,教学论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论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教学研究方法(论)的规范性与针对性、教学问题的现实性与真实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