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教师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师专业化是时代的要求。但对教师专业化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教师专业化的本质是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教育的转型要服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削弱。前一段教师教育的改革使一部分教师教育资源流失,值得反思和纠正。要重视教师教育的建设。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6)06-0003-04

      上个世纪末,我国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教师教育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但大家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并不一致。许多同志把教师专业化只理解为必须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有的同志还提出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这些意见无疑都是对的,但是都还没有真正理解教师专业化的整体内涵,因此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上出现一些偏差。今天来进行反思,感到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值得重新审视。

      本世纪初,许多专家提出教师教育转型的问题,我也曾经写过此类的文章。转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型,或者称由老三级师范向新三级师范转型,这是指取消中等师范层次,增加研究生层次;二是师范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型,所有高等学校只要具备培养师资的条件的都可以培养教师;三是实行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这三个转变仅仅表现在学历层次上,培养教师的机构上,却没有反映这种转变的实质。虽然我在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政策论坛上曾经讲过:“教师教育的转型的实质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是水平的提高”[1]。但是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水平,教师专业化的内容是什么,并未解释清楚。由于在理论上准备得不充分,在实际上又没有调查得很清楚,对改革缺乏科学的论证,使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走了一段弯路。

      近几年来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为了提高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学历,一大批中师被撤销。中等师范学校由一千多所削减到现在的一百多所。一部分中师升格为师专,一部分中师改为普通中学,中师资源几乎流失殆尽。

      二是为了体现师范教育的开放性,不再强调师范教育的单独体系。许多师专、师院纷纷扩展为综合性学校,极大地削弱了师范教育。

      三是为了体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许多地方教育学院合并到师专或师范学院,教师的职后培训并未得到加强。

      这些改革的后果是什么呢?说得极端一些、激进一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这不是危言耸听,有事实为据。过去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虽然接受普通教育的水平较差,但是他们都是各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在中师通过严格的师范教育的训练,掌握了较好的教育小学儿童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现在的师专生,却是高考队伍中较差的一部分学生,只达到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师专的专业分科较窄,学习的课程缺乏小学教育应有的科目。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而且他们最好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会唱善跳,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但是师专的学生都来自高中毕业生,可塑性就不如中师生,艺术素养和技能都不如中师生。再加上高等学校那种专业的导向作用,不利于培养小学教师。如不论专科学校还是本科院校,强大的导向是报考研究生,在这种导向下,教师教育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今天来反思,如果当初不是一刀切地取消中师,而是渐进式的,保留中师的建制,延长中师的学习年限,可能会比现在这种状况好得多。我国师范教育建立一百多年来,各地建立了一批中等师范,如长沙一师、南通师范、保定师范等,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培养了大批革命工作者和教师,今天毁于一旦,实在感到可惜。

      高师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本来国家提倡开放型培养师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质量,让一些高水平的综合大学也来培养师资。但是事实上综合大学尚没有做好准备,也还没有提出培养师资的要求,而师范院校却已经纷纷改为综合大学。从国外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师范学院转为综合大学是历史的必然。但是,过去我曾经论述过,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水平的提高,师范学院历来学术水平较低,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需要;二是教师数量上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师范学院来培养;三是教师职业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吸引力,优秀青年愿意当教师,不需要采取专门的机构,用免缴学费等优厚条件来吸引生源。[2]应该说,这三个条件在我国初步具备,但还不充分。特别是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我们在这方面估计不足。总以为,现在不包分配,就业困难,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会多起来。事实并非如此。许多青年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当教师。这与我国教师地位不高、工资待遇偏低不无关系。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需要对学生有热情,需要有点奉献精神,这种勉强为之的人怎么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

      师范院校综合化的目的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但是目前的事实是有多少转型的院校把力量加强在师范专业上?他们都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企图挤入高校名牌,因而有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这就反而削弱了师范专业。这与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

      师范院校转为综合大学本应该按照综合大学办师范的模式,先在一般学院修完基础学科课程,再到教育学院接受教师职业培训。可是我国师范院校的学校类型转变了,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并无变化。少数师范大学试行4+2的模式,但也还存在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等诸多问题。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教师教育的转型的目的不明确,科学论证不够,条件准备不足,与提高师资质量的要求背道而驰。

      应该说,我也是教师教育转型的鼓吹者。现在看来,我对这个问题研究得不深入,考虑我国的国情不够。过去我曾经主张,根据我国的国情,师范院校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还应该成为教师教育的主体,但是没有预料到中国师范院校转型的积极性那样高,转变得那样快。问题还不在转变的快慢,根本问题是没有在转型过程中真正转变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没有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上相应地进行调整,没有真正地利用综合学科的资源来加强教师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