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42/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6)06-0687-05 徽州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史言以“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朝为最盛。”[1]卷一《與地志·风土》唐末五代进入徽州的北方移民人数甚多,吴松弟说在江南仅次于苏、升、杭三州,排名居第四位,[2]移民来源地广泛,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是极为罕见。对此,除吴松弟、赵华富、斯波义信的研究比较深入外,一般均停留在概况的叙述上①。本文从方志家谱中搜寻资料,将吴松弟关于唐末徽州移民的考察具体化,并涉及经济开发。 唐末徽州(按时称歙州)移民,最早见于记载是咸通七年(866)的孙万登。《休宁名族志》云:“孙万登,本山东青州人。唐咸通五年任金吾上将军,同嶺南道节度使康承训领师平蛮。七年凱还,道经海宁,爱风土之胜,遂家黎阳乡之唐田而世居焉。”[3]卷二十《民族》据说,黎阳在屯溪崛起前为皖南商业重镇,有“唐宋黎阳,明清屯溪”之称。孙万登家族占据地利,发展势头不错。“今坑口、草市、野山、阳湖、溪东、梅林、栈山、浯田、高桥、黄村、汉口皆出此派。”[4]以后因避黄巢农民军的兵锋,迁入徽州渐多。广明元年(880),陈禧、金博道家族溯新安江西上,从浙江桐庐进入休宁。同年,吕从庆、吕从善兄弟从金陵迁往歙县堨田。六朝老牌士族豫章罗氏也从江西迁居歙县呈坎。吕从庆在风尘仆仆的流亡途中写有《避乱》一诗,诗云: 海内风光半血污,杀人声过侣樵苏。 一身驱路忙如蚁,八口无家散若乌。 栗里无纵空怅望,桃源有梦失招呼。 饥来野店供飱饭,敢怨匙前脱粟粗。 吕从庆又有《行次歙州寓之》一诗,诗云: 乍入新安境,溪山觉可褒。 赁房安食具,扫榻印行绦。 明识离乡贱,强言避世高。 君听塗上客,多半说弓刀。② 这些诗篇,生动描绘了移民仓皇驱路、饥不择食的困窘,移民们付出离乡背井的代价,是为了寻找可以“避世”的桃花源。 唐末,池州人张蠙写有《途次绩溪先寄陈明府》一诗,诗云:“入境风烟好,幽人不易传。新居多是客,旧隐半成仙。山断云冲骑,溪长柳拂船。”[5]我们推测此诗作于乾符、广明年间。因为张蠙是乾宁二年(895)的登科进士,后终老于蜀。史言张蠙登第前,留滞长安,久困名场约十五年。总之,从“新居多是客”诗句来看,移民进入徽州是有一定规模的。 现参考《新安名族志》等多种资料,制成“唐末五代徽州六县移民表”(表1)。有的家族在徽州仅作短暂逗留,黄巢乱后即“散之傍郡”,不在统计范围。 表1遗漏之处在所难免,但也可以看出其中大势,迁入歙县10例,休宁16例,绩溪2例,黟县4例,祁门8例,婺源12例,总计52例。若再细究,歙县10例之中,西乡2例、北乡3例、黄墩3例、南乡2例;休宁16例,县城4例,邑西1例,邑东北1例,西南方向10例;祁门8例,县城1例,西乡3例,南乡4例;婺源12例,县城2例,西乡3例,东乡4例,北乡3例。 徽州的歙县、休宁开发较早,尤其是歙县地平土沃的西乡丰乐水一带。[6]唐末迁入此处的有2例。堨田位于西乡的核心区,大概由于生存空间窄小,容易与土著利益冲突。吕从庆不久迁去旌德,吕氏兄弟迁出一家。呈坎位于西乡边缘区,地旷人稀。“歙之呈坎,有田可耕,有水可渔,脉祖黄山,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行之族。”[7]罗氏兄弟携族定居当时空荒之地的呈坎,宋以后发展成前罗、后罗两支,宗族兴旺,也许是沾染黄山的灵气吧。歙县北乡沙溪,唐初沿富资水建有沙溪渡,为西乡、北乡往来要津。“唐时村南田畴开垦无多……我族(凌姓)于唐光启间,相形势,兴水利,于小溪上流今郝村三坂桥地,筑堰濬渠,名曰皇呈,云者因皇富社之名而连及之荣君赐也。后五代南唐时,徐姓卜居朱吴村,因与共业,立有分水界石,至今犹在。”[8]卷二《水利》说明南唐时北方移民徐氏定居沙溪附近,与土著“共业”即共同开发的情况。 表1 唐末五代徽州六县移民表(860-975年) 始迁祖 迁徙时间 移出地 今省 移入地 材料出处 许儒 唐末(1) 雍州 陕西 歙县许村 新安志/6 徐攡 五代北方歙县徐村 名族志/610(2) 江仲容五代宣城 安徽 歙县岑山(3) 名族志/525 吕从善唐末金陵 江苏 歙县堨田 丰溪存稿 罗文昌五代豫章 江西 歙县呈坎 名族志/549 江郑 唐末北方歙县黄墩 名族志/522 毕师远唐末偃师 河南 歙县黄墩 名族志/624 盛
唐末汝南 河南 歙县黄墩 祁门氏族考(4) 王希羽唐末宣州 安徽 歙县王村 岩镇志草·元集 项绍 五代淳安 浙江 歙县小溪 名族志/543 葛晋 唐末句容 江苏 绩溪杨溪 名族志/705 周垚 五代庐州 安徽 绩溪周坑 名族志/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