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拉美现代化进程做出一个完整和系统的梳理并非易事,这不仅因为拉美地区国家众多,而且因为现代化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国外有关学术成果中多以拉美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为题目,以“拉美国家的现代化”为题的研究成果则很少见。国内关于拉美现代化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20多年来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大多侧重于拉美现代化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国家,而能够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拉美现代化的有分量的著作尚暂付阙如。2002年以苏振兴先生为首的课题组承担了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拉美现代化道路研究》,辛勤耕耘,历时4载,最终以《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一书面世。笔者在拜读了这本51万余字的大作之后,深感它不仅是国内前一时期拉美现代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而且在许多方面有观点上的创新,将国内的拉美现代化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不仅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借鉴意义,也必将对今后的拉美现代化研究产生重要影响。通观全书,笔者认为其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宏观把握,展现全貌。作者研究的着眼点是整个拉美地区,从拉美地区的视角考察拉美国家百余年来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全书以现代化理论为设计框架,共分为10章,对拉美国家工业化进程、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与农村、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变革与现代化的关系、国际环境、社会变迁、城市化、拉美文化与现代化等问题做了分析,讨论了拉美国家现代化的指导理论、现代化进程的阶段和进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若干启示。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们这项研究课题的主要任务是从宏观上描述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进展。”(第595页)应该说,作者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任务,通过对拉美现代化“三次浪潮”波浪起伏的描述,作者勾勒出了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轮廓,然后又通过对每个专门问题的论述,从不同侧面细化和丰满了进程的内容,从而使读者对拉美现代化进程留下一个比较清晰和完整的印象。 二是不重指标,讲求实际。运用某种指标体系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展加以衡量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但作者在研究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时发现,如果过分依赖指标体系去判断问题,很可能会使研究工作陷入某种误区。例如,拉美地区1999年的经济(GDP)结构为:农业占8%,工业占32%,服务业占60%。其中一些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地区平均值更高。如果据此判断多数拉美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进入了以服务业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那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又如,拉美地区人均GDP已超过3800美元,其中阿根廷已超过7000美元,但这个平均数掩盖了巨大的社会不平等;拉美的城市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严重后果更不容忽视,等等。因此,作者认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研究拉美现代化的重要原则之一。正如作者强调的:“对拉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认识和理解不能离开拉美自身的历史与社会背景。”(第645页)针对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的观点,作者在对拉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我们认为,社会矛盾是否激化,恐怕既不取决于经济高速增长,也不取决于人均GDP的高低,而是取决于社会是否出现严重分化。……防止社会冲突激化的关键是在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尽力协调好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第654页) 三是不囿陈说,提出新见。作者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就拉美现代化进程研究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关于拉美国家工业化的起点。作者倾向于将1870年作为拉美现代制造业的起点,但不赞成笼统地称之为“工业化”,而是使用“早期工业化”的提法,因为这个阶段的制造业的发展是初级产品“出口繁荣”的副产品,当时的当权阶级还不是工业资产阶级,而是自由派地主,当权者并不具备工业化意识,工业化还没有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第55~58页) 2.关于三种发展模式的转化。从1870年开始,拉美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初级产品出口(1870~1930)、进口替代工业化(1930~1982)和外向发展(1982年以后)等三种发展模式。由于第一、第三阶段以外向发展为主,第二阶段以内向发展为主,这三种模式又可简称为“外向—内向—外向”阶段,作者认为这种“钟摆现象”说明拉美地区习惯于将一种模式推进到极端。这种走极端的现象在拉美有其内部原因。某一模式发展顺利之后,总会孕育特定的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该利益集团便千方百计阻挠变革,由此造成发展模式转换的贻误。这种“钟摆现象”不是好现象,经济发展应该有连续性,应逐步调整,大转向会导致生产力大破坏。(第3~4页,第41~44页) 3.关于拉美工业化的评估。作者指出,战后拉美工业化的高潮来源于两个因素:拉美各国工业化起步时间不同,形成一种波浪式发展;1973年以后拉美国家普遍实行“负债增长”战略,以借债投资的办法维持了本来已无法维持的工业增长率。可以说,到80年代初,拉美的工业化仍处在数量扩张阶段,还没有达到质量提高阶段,工业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0%左右,80年代后的状况是一种工业化发展的挫败,而不是什么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拉美的经济衰退,根本问题是工业化不足,缺乏新的竞争力。(第4页) 4.关于拉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拉美农业现代化所选择的“技术变革”道路,主要就是在保持大地产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等来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形式,通过所谓“资本主义局部渗入”方式来改变农业部门的生产关系。由于土地资源丰富,不断地扩大农业边疆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种农业现代化模式下,大地产实行产业化经营,中、小农被排挤出农业,过早地进入城市,农村生产能力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第47~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