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广智,徐州行政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张广智(1951—),男,江苏沛县人,江苏省科社学会常务理事,徐州行政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各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相比较而言,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近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在西方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现代和谐社会思想的最高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425(2007)02-0091-04

      中西方和谐社会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启示。

      中西方第一个历史时期的和谐社会思想,主要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和谐思想。在古代社会,中国的和谐思想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西方国家在经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过程中,也形成了和谐思想。中西方和谐思想虽然表述上有些不同,但其思想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中国和谐社会思想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呈现出先秦之前和谐的含义多样化,秦汉之后和谐的含义相对稳定的特点。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史书《尚书舜典》写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1] 131这里的“和”,是指乐音的协和。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载,周成王临终,嘱咐康王,要他“和远又能和近”[2]。周成王所说的“和”,是指统治者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到了春秋时期,“和”与“谐”开始配合使用。左丘明在《左传》载:“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1] 1951这里的和谐,是建立在军事力量强大的基础之上,对诸侯国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一种策略。孔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主张用人际关系的和谐来实现社会和谐,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靠等级制度来保证的。在等级制度中,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做到“和而不同”。在《论语》中亦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 的描述,即是说君子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有差异的互补、和谐,小人追求无差异的雷同。战国初期出现诸子争鸣的局面,诸子虽政见不同,但却要社会和谐,而对社会和谐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尽管如此,和谐无论指什么,都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状态。到了封建社会,西汉戴圣编辑的《礼记·礼运》篇引孔子的话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 1414在孔子和戴圣看来,“大同社会”即是理想的和谐社会。在“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中,人人都为公众利益着想,国家公职人员是“选贤与能”;提倡劳动光荣,男女都不做寄生虫;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对矜寡孤独残疾者和老人、儿童给予照顾;全社会大兴尊老爱幼之风,提倡节俭美德,不铺张浪费;社会安定和谐,不必担心盗贼、狂徒的侵扰,人们和睦相处,讲求诚信。这自然是一幅美好的理想图景,其内容也相对集中,对后人影响也比较深远。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所描绘的“童孺纵行歌,阡陌欢游诣”[4] 的画卷;唐太宗李世民制定的“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5] 的方针;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等等,均受其影响,就连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也多少受其影响。

      西方第一个历史时期的和谐社会思想,在中世纪社会之前,呈现出和谐含义多样化的特点,在中世纪社会制度确立之后,呈现出和谐含义被神话的特点。在奴隶社会时期,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最早提出和谐的概念,他和孔子是同时代人,他从奇偶相生而成数的原则出发,强调和谐是对立面的协合或和解。他说: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应该以爱相待”[6] 51。他的社会和谐思想被柏拉图发展完善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一个和谐的国家,应该有智慧、勇敢、自制、正义四种美德。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各阶层尽职尽责。社会的管理者是哲学家,最高统治者是哲学王。“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互相以‘公民’相称”[7]。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国家的统治权不应该由少数哲学家来掌握,而应该由中产阶级掌管。这样“可以避免党派纷争,人们可以过上无限幸福的小康生活”[6] 81,社会亦可和谐发展。在和谐的含义多样化时,亚里士多德对和谐的认识比较正确。在西方中世纪社会,神学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托马斯·阿奎那运用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他认为,一些无知识的人,甚至包括一些生物,之所以能够为着一个目标循着一定的秩序活动,就是因为上帝在起作用。不信奉上帝,就是大逆不道;只有信奉上帝,才能保持社会和谐。这就把上帝的意志与社会和谐紧密联系起来,并且被神话了,这种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布鲁诺、伽利略由于维护哥白尼“日心说”的真理,被迫害致死。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仅在西班牙就被烧死一万多人,另有近二十万人受到惩处”[8]。马克思揭示说,那个时代“僧侣总是同封建主携手同行”[9] 275。僧侣控制人们的思想,封建主掌握国家政权,他们携手欺骗和镇压人民,并采取专制统治,社会发展很不和谐。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跨越数千年,虽然15世纪之前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当时的人们并不具备进行直接思想交流的条件。尽管如此,中外先哲们的和谐观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孔子的“爱人”思想和毕达格拉斯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应该“以爱相待”的思想,都认为人间之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孔子“大同社会”中的“选贤与能”思想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倡“四种美德”的思想,都认为贤人治国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孔子“大同社会”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和阿奎那提高社会福利的思想,都认为搞好社会保障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此等等。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