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

原文出处:
当代文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国情、民情、文情相结合,在长期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独创性的,关于中国文艺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其中,人民文学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的时候,深入研究人民文学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 人民文学论的研究概况

      毛泽东1942年5月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成果,也是人民文学论的系统论述著作。毛泽东在这一著作中指出,根据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抗日战争现实,“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传统,以及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艺工作的事实,对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艺工作,首要的理论问题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论文艺》(修订版)第45页、第5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这就是著名的人民文艺论,或者是人民文学论。

      2002年《人民日报》在纪念毛泽东延安《讲话》发表60周年时发表题为《深情抒写人民的历史》的本报评论员文章,指出“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文艺工作的论述中,都始终贯穿着‘文艺为人民’的主导思想,共同揭示了文艺事业与人民大众间深刻的内在关系。他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不同时期文艺发展的实际出发,高瞻远瞩地解决了‘文艺为人民’的核心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重大贡献”。

      1942年以后,中国文艺理论界就开始了对毛泽东延安《讲话》所总结的人民文学论的研究。从1942年到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人民文艺”的概念。这一概念形成以后,在解放区和国统区开始广泛使用。“人民文学”的说法出现在1949年10月25日以沈雁冰为主编创办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的刊名上,该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毛泽东为《人民文学》创刊所写的题词,“希望更多更好作品问世”。从此,人民文学和人民文艺这个概念一起,成为毛泽东延安《讲话》精神所倡导的文艺方向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

      从1949年到1966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文艺领域确立以毛泽东延安《讲话》为指导的文艺方针。文艺理论界把人民文学论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新中国文艺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学习、研究和宣传。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是林默涵1960年发表的《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他指出,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关于文学艺术“为千百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明确地解决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注:林默涵:《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第1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版。)。林默涵研究人民文学论,有一个基本视点,就是把文艺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纳入文艺与政治、与革命的关系中思考,认为只有使文艺从属于政治和革命,文艺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在毛泽东《讲话》发表2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以《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题的社论,社论指出,“现在,各民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人民,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爱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爱国侨胞和其他一切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积极地参加和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因此,这个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的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全体人民都应当是我们的文艺服务的对象和工作对象。”这一论述,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的国内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着眼,扩大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对象范围。而且,提出今天与革命斗争时代不同,文艺为人民服务应当满足人民群众艺术欣赏的日益增长的需要,“群众需要的多样性,生活本身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学艺术的多样性”(注:社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人民日报》1962年5月23日。)。这里从人民作为文艺接受主体必然具有审美需要的角度提出问题,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这篇社论丰富和深化了人民文学论,表现出17年中思考人民文学论的另一种不同向度。

      17年的人民文学论的研究,实际上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考文学与人民关系的两种维度。从抽象的角度看,两种维度并不矛盾。但是由于对于政治和人民的不同理解和阐释,就可能发生理论的对立,出现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在“文革”中,人民文学论遭到了歪曲和践踏。

      “文革”结束后,文艺界拨乱反正,恢复了人民文学论的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实事求是地全面研究和把握人民文学论。

      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以下简称《祝词》)发表,明确提出对包括人民文学论在内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等重要原则。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中央在1980年7月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方针,这进一步推动了人民文学论的研究。其中突出的成果有王燎荧等著《毛泽东文艺思想基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李衍柱等著《毛泽东文艺思想概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等,特别是后者明确地把“为人民”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逻辑中心”(注:李衍柱、李戎:《毛泽东文艺思想基础》第129页、第132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指出“以人民为本位、为起点,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区别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各样文艺思想的根本特点”(注:李衍柱、李戎:《毛泽东文艺思想基础》第129页、第132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明确提出以人民为本位这一观点,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文学论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成果。这一著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并不把人民文学论的提出和建设,完全归功于毛泽东一个人,而是把它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成果,作为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