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分类新架构

——豪恩斯坦教学系统观与目标分类整合模式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马兰,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杭州 310018);   盛群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 310028)

原文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内容提要:

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着眼于教学系统的结构——功能机制,突出了教育目标分类整体统一、简洁明快、协调均衡、聚焦行为的特点。豪恩斯坦的“整合模式”是对布卢姆等人的“要素法”的一种大胆超越,体现了教育目标分类上的新视野。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1 期

字号: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历来是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及其教学设计实践关注的焦点。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教育目标分类研究分别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理动作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尽管此后又出现了一些补充性研究乃至另辟蹊径的思路(尤其在认知领域),但大多数研究者均将研究视野局限于某一领域,很少有人从整合途径入手同时对教育目标分类研究的三个领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新近,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授豪恩斯坦(A.Dean Hauenstein)在其所著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概念架构——对传统分类学的整合》一书中,不仅对布卢姆等人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中所做分类之利弊进行了检核,同时着眼于教学系统的结构——功能机制,在突出教育目标分类的整体统一、简洁明快、协调均衡、聚焦行为的特点的同时,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的新架构。

      豪恩斯坦认为,教育目标是可以按照一定的领域来加以区分的。所谓领域(domain)是对知识或理性活动范围做出的明显区分,如教育目标就可以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理动作领域和行为领域,各领域目标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同时,我们还可以按照发展水平和成就水平(levels of development and/or achievement)来对目标进行层级分类。教育目标分类学(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就是一套依据层级体系对教育目标进行分类的办法[1]。

      可以认为,豪恩斯坦的教育目标分类“整合模式”是对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之“要素法”的一种大胆超越,体现了教育目标分类上的新视野。本文对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整合模式的要义予以概述和简要评析。

      一、豪恩斯坦的知识分类方法与教育目标分类

      新型的知识分类观和探讨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差别及其含义,是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新架构的显著特色之一。按照豪恩斯坦的观点,信息或知识的差别在于:信息是别人内化的知识,知识是自己内化的信息;信息是输入,知识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输出。

      豪恩斯坦把信息看成是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整合模式中的输入成分。他认为,在教学系统中,信息或内容(即他人的知识)有四种[2],分别是符号性信息、描述性信息、处方性信息和技术性信息,经过了学习体验之后,这些信息有可能被领会、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的知识。

      符号性信息(symbolic information)是一系列信号和符号,旨在用以表征观念和概念,为达成沟通理解服务。像书面语词、口头语言、声音、形状、触摸、闻、尝等感知的东西就是用符号来表意或释义的(编码与译码)。语文、数学、化学、艺术、物理、音乐、戏剧、图形学等都是符号性信息较充分的学科。

      描述性信息(descriptive information)用来表示某种现象(一种可观察的事实和事件)及其相互关系。描述性信息常常体现为“过去是什么”“现在是什么”“将来是什么”,反映某一事实或现象增减的可能性,像物理、生物、化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常常包括较多的描述性信息。

      处方性信息(prescriptive information)体现为“应该是什么”的概念或观念,其功能在于做出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哲学、道德、伦理、法律等学科的处方性信息就比较丰富。

      技术性信息(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是旨在追求提高人类行为的效果与效率的知识技能,包括使用工具、材料以及在把握过程方面不断操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技术性信息涉及到“做什么”和“如何去做”两方面的内容,它需要亲身动手实践才能提高行动效率及领悟知识的价值,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豪恩斯坦指出,知识类型及其与教育目标分类领域之间有内在联系:描述性信息是认知领域目标的输入;处方性信息是情感领域目标的输入;技术性信息是心理动作领域目标的输入;行为领域目标的输入则包含了多种类型的信息。符号性知识和处方性知识是通过协商(consensus)取得共识的,这是一种分析性知识,须借助价值判断才能得以接受;而描述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则是基于观察得到的,这是一种体验性知识,须借助于重复观察、亲身经历才能得以确证[3]。

      二、豪恩斯坦教育目标新分类的基本着眼点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自20世纪60年代推出以来,成为被最广泛接受和引证的教育研究基础成果之一。但是,豪恩斯坦认为,按照基本术语的一致性、层级排序的周密性等标准来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尚存有不少缺陷,有必要在批判性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予以重新界定。不过,重新界定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目标,需要有一套互相探究交流的基本准则,为此,他提出了五条分类规则[4]。

      豪恩斯坦对新的教育目标分类进行改造的另一个重要意图是,他认为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在分类层次以及数目上都偏多,实际工作者难以对付。在教学系统观的引领下,豪恩斯坦将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三个领域的目标统一划分为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下的子类数目也比原来大为减少,同时新增添了行为领域来统筹上述三个领域的目标。行为领域不是脱离了具体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孤立存在的,而是将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学习所必须的完整的结构。行为领域分为习得、同化、适应、表现和抱负五种水平,每一种水平分别由认知、情感、心理动作的相应类别成分组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