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6)06-0036-04 到目前为止,对制度的分析却主要是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而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用制度变迁来研究经济发展史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在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却还没有一个对制度分析的具有统治力影响的模型出现,少有的分析制度的模型也只是把制度当作外生变量来对待①。当然,只有首先研究清楚了制度作为外生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以后,才可能进一步研究其是怎样被决定的,这符合思维的一般过程。在建立容纳制度因素的增长模型之前,先进行大量实证研究是必要的。这方面,已经有的重要研究包括Knack、Keefer、Mauro,Hall和Jones②。 一、对制度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 根据Jones(1998)的观点,制度因素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首先,制度能够影响一个经济实体的投资率;其次,制度能够影响新增长模型中劳动力在积累知识和技能上的努力程度和花费的时间,从而通过提高劳动力技术水平来影响经济产出;最后,制度可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小施加影响,从而影响经济产出水平。 1.制度与投资率。根据索罗模型,产出的水平取决于储蓄率的高低,较高的储蓄率水平对应着较高的稳态产出水平。实际上,索罗模型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即储蓄将全部转化为投资,较高的储蓄率就意味着较高的投资率,从而导致较高的产出水平。如果我们进一步问道,为什么有的国家投资得多,有的国家投资得少,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投资率的差异呢?我们可以想见,制度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个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是投资的收益是否能大于其成本。稳定而良好的鼓励生产的制度环境将有利于减少寻租行为,从而降低投资的成本;并能对生产提供诸如保护知识产权这样的支持而增大投资者潜在的收益。坏的制度则将减少能够赢利的投资机会。因此,投资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好坏。 为计量制度的影响,需要找一个指标来测度制度水平。用直接描述政府的各项鼓励生产和反对财产转移的活动来建立指标是困难的,更简便的方法是考察制度产生的结果,用对结果的观察来作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制度因素的代理变量。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时期特点的指标是衡量市场化程度的指标,作者估计,在具有更良好制度的省份,投资机会更多,经济会更活跃,从而市场化程度将会更高。因此市场化程度能够反映潜在的制度是否优越。对于市场化程度指标的建立,胡乃武和闫衍、金玉国③都有过讨论。考虑到数据的易得性,本文使用如下指标建立制度指标:(1)产出市场化程度=非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工业产值/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投资市场化程度=非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开放度=进出口总额/GDP。本文赋予前两个指标各40%的权重④,赋予开放度20%的权重,加权而得制度水平指标。在本文中,本文一律使用这一指标值来作为制度水平的代理变量。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尽管本文使用的制度变量主要是衡量市场化程度和开放度的指标,但本文关注的不仅是市场化和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它们在这里只是作为制度的代理变量,本文关心的是藏在它们之后的那种是否鼓励人们进行生产的制度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计算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⑤1992年至2003年该制度指标的值,并计算了它们相同年份内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用Eviews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几乎就是总体的所有单位,地区之间的差异变动可以被看作是回归系数的参数变动,因此,使用固定影响模型来进行分析是合理的。因为Eviews暂时还无法提供对面板数据模型的模型结构的检验,本文对各种可能的模型结构进行了分析。首先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固定影响不变系数模型的回归,结果报告在表一中:
数据来源:根据中宏数据库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虽然对各地区截面来说最合适的模型不一定是系数固定不变的,但是它仍然能为我们提供某种直观上的认识。从表一明显可以看出,制度变量对各地区各年份投资率的变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⑥。 2.制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一个好的制度将有利于提高资本和劳动的利用效率,从而在投入的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经济产出。制度变量I的这一作用可以用模型
来表示,该模型表示,一个高的制度水平在资本和劳动投入不变时能提高产出。全要素生产率往往被解释为技术因素的影响,但其中不能排除制度进步的影响。为了说明这种影响,本文试图在这里用制度变量来回归全要素生产率。可惜的是,目前只存在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的研究成果,而没有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A进行的估算。但是,如果
能够大致反映制度的作用,那么制度因素的增长率就应该和可以观察到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相关,于是,本文用制度水平I的增长率来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