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8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保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特大洪水过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如何?这场特大洪水能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什么重大的启示?为了深入研讨这些问题,1999年1月11 日~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特大洪水过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与对策”课题组赴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北、湖南三省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在三省中课题组考察了12个市县:江西的南昌市、九江市、永修县、彭泽县;湖北的黄冈市、武汉市、荆州(沙市)市、公安县、石首市;湖南的华容县、岳阳市、长沙市等。实地考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洪灾后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 (一)灾区受损严重,但全国总体经济运行平稳 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从对长江中游三省的实地考察来看,这次特大洪水对灾区的危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灾区人民生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二是对灾区的工农业生产有严重影响;三是对灾区的各种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公路交通设施、电网与通讯设施、文教卫生设施等)造成了严重破坏;四是减少了受灾省区的财政收入。但是,从总体上看,这次洪灾对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和稳定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冲击。 (二)灾区需求略有增加,但全国需求不足的局面仍未改变 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对灾区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这个需求拉动是局部的、暂时的,比原先预计的要小,主要集中在当地的建材方面。从全国来说,需求不足的局面仍未改变。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仍面临着由供给总量不足转为结构失衡、由供给“瓶颈”制约转为需求不足制约的态势,也就是面临着供给结构失衡与总量需求不足并存的态势。就商品供求来说,既没有发生令人担忧的市场混乱,也没有出现令人期盼的、显著的市场反弹。从灾区实地考察看到,以中央财政和准财政(政策性贷款)投资为主的启动内需政策,特别是对大型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其力度超过以往,但是对整个内需的带动作用尚不十分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1.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是机械化施工,所用人力大为减少。过去那种“千军万马”、“人海战术”搞水利的局面已经改观。因此,中央投资转化为消费的比例下降。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仍很低,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市场的发展。江西、湖北、 湖南三省,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近年来处于2000元左右的水平,除去实物性收入、各种摊派和收费之外,农民手中所剩现金不多。改革开放之初,农民收入曾有过一段高速增长时期,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下降,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增长水平上。从全国看,20年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9%, 增速不低。但具体分解到各个年度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20年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9~1984年,每年增幅(按不变价计算,下同)在13%~19%之间;第二个阶段,1985~1989年,增幅明显下降,1989年下降1.6%;第三个阶段,1990~1998年,除1996年增幅较大(9%)之外,其余8年,增幅平均仅在4%的低水平上。如此低的农民收入增幅,如何能有效地启动农村市场,如何能支撑起长时期的经济快速增长? 3.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既制约了城镇市场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从灾区省份的情况看,近年来,城镇下岗职工增多,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的现实购买力普遍不旺。就全国说,20年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1%,1995~1998年近4年中,每年增幅仅在3.4%~5.8%之间。如此低的收入增幅,还要扣除未来购房、医疗、子女教育、退休,或可能下岗失业等预期支出的需要,怎能有效地启动城镇市场?一些灾区的农民反映说:面对购买力不旺的城镇市场,即使农业产业结构有了新的调整和升级,但升级后的农副产品也极难在城镇扩大销路。 4.关于社会投资。面对购买力不旺的城镇市场和农村市场,在预期赢利率低下或不确定的情况下,许多工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没有投资意愿。消费品市场不旺,使社会投资与结构调整失去了空间和方向。加之金融系统背负着过去遗留下来的大量呆帐、坏帐,不敢轻易放贷,使资金供给渠道紧张。灾区的乡镇企业反映:灾害固然给乡镇企业带来了困难,结构调整也并非易事,当前主要的困难还在于没有市场。 二、关于开拓市场问题 (一)大部分工农业产品滞销 目前,我国工农业产品同时出现大面积滞销与积压的情况。就农副产品说,在所考察的产粮大省湖南,到1998年底,粮食库存超过100 亿公斤,扣除外销的20亿公斤外,如不再增加新的库存,也要用5 年的时间才能“消化”掉。粮食等农副产品是不宜长期存储的,如稻谷,存储3年以上,各项品质指标便大为下降,如保管不善,甚至会完全报废。在湖南、江西、湖北的粮食主产区,目前因种种原因粮食存储年限超过8~10年的情况不在少数。农副产品销售困难、库存积压、价格走低、农民减收,往往比工业品来得更急切,其损失和影响也更为严重。 就全国商品的供求情况看,据国家内贸局的调查,供大于求的商品种类不断增多。1997年下半年,在所调查的613种主要商品中, 供大于求的为195种(占调查总数的31.81%);到1998年下半年,在所调查的610种主要商品中,供大于求的上升为206种(占调查总数的33.77 %);预计1999年上半年,在所调查的606种主要商品中, 供大于求的将进一步上升到437种(占调查总数的72.11%)。而供不应求的商品种类,从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只有棕榈油一种。 (二)开拓市场的途径 为解决工农业产品大面积滞销问题,就需要大力开拓城乡市场。据实地考察,当前在开拓市场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需求不足;二是结构不适;三是流通不畅;四是资金不灵;五是体制不顺。针对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开拓市场有五条途径,具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