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式政治思维的重建

作 者:

作者简介:
万斌,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学恩,男,浙江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杭州 310025)

原文出处:
浙江学刊

内容提要:

中国式政治思维是指贯穿中国历史长期发展过程的普遍性、基础性政治思维模式。中国式政治思维的品格通过其独特的概念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表现出来。“统一”、“中和”、“持正”是中国式政治思维的一般特征。从近代的民主革命开始,中国式政治思维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地遭受冲击到积极重建的曲折过程。中国式政治思维的重建对保持中国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以及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10 期

字号:

      一、中国式政治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式政治思维的界定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政治思维是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思考政治问题所使用的典型的概念体系、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的稳定的核心观念结构体。中国式政治思维就是内在于中国文化之中的基本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在政治观念上的一致性的集中表现。

      政治思维是随着人们的政治观念的变化和政治实践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化发展逐步积淀和凝结起来,具有巨大自发性、稳定性和潜在性的政治观念的内在结构和核心价值的有机整体。此种政治思维不属于某个时代的某个人,而属于孕育和创造特定文化传统和文明形式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代的人民。它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变化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往往不能满足人们发动激进社会运动时的主观愿望。其改变的最终结果总是表现为“许多单个的意志”的“合力”,“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① 甚至还会以“反传统”的虚像进一步强化传统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伴随着近代以来出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生存的危机,中国式政治思维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对立、碰撞和曲折中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行为习惯等文化传统,仍以其潜在、自发和稳定的形式,制约和影响着个人、群体和社会整体的政治思维,从而决定着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殊变革模式。近代以来的各种政治思想连同历史上的“诸子百家”思想一起都是形成具有内在同一性、一贯性和稳定性的中国式政治思维的重要因素,也将以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形式规定着未来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风格和发展路径。因此,透过具体的政治现象和时代的特殊情况,剖析、概括中国式政治思维的内在结构和一般特征,对于我们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自觉、全面、深刻地把握和运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概念体系的和谐统一结构

      1.中西概念体系的根本不同及其政治影响

      对特定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就要依据已经掌握的事实材料运用概念进行逻辑推理活动。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使用的概念体系却具有巨大的差异。要借鉴或引进其他国家的制度和做法,必须注意它们对特定文化背景的依赖性。对表述特定制度所使用概念和话语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往往决定着人们对该制度的最初印象和基本态度。而由此造成的政制和法制建设的困境、障碍和缺陷又会反过来加剧固有政治秩序的混乱。所以,有必要对中西两种文化及其概念体系的总体特征作一比较,以确定其对人们的政治思维和政治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如下几方面表现出明显不同:(一)在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的联接上,中国是相互融洽的,西方是二元对立的;(二)在概念体系的多元化和一体化力量对比上,中国是一体化超过其多元性,西方是多元化超过其同一性;(三)在历史发展上,中国是大一统民族、社会和国家的持续传承,西方则是多个社会单元的横向竞争、冲突和更迭;(四)在社会进步上,中国是以统一战胜分裂而建立新的统一政权为标志,西方则以突破旧的社会控制获取更多的自由为尺度。

      两种文化之所以有如此的不同,在于不同的文明开端及其历史积淀。从西方文化来看,主要是由如下六种传统的力量对比决定的: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以道德价值统摄知识的传统;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建立和谐统一秩序的传统;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以“中道”治国的传统,都与中国的传统十分相似,但在古希腊及其以后的西方世界都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经过不断的历史演变,古希腊文化里另外三大传统在近代以后开始发达起来:追求客观知识的传统;追求意志自由的传统;建构民主政治体制的传统。后三种传统的发达和前三种传统的衰落,导致了知识与价值、自由与平等、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异化,而其内部的分化和移民的增加导致了多元化加剧。

      相反,中国文化内部的差异远远小于其互补性和一致性,同宗分化、相互争鸣和重新认同是华夏文明的演化逻辑。这种一体化的文化结构具有强大的自我组合和再造能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越大,就越能激发其克服自身的惰性和缺陷,把自己的文化传统提升到新的高度,并形成新的统一格局。与此相适应,中国传统的概念系统也表现出浑然一体的特点:(1)“一”、“两”形式的思辨概念与“一”、“多”形式的系统概念水乳交融、巧妙结合;(2)依事物自身的功用、价值和性质阐述其“道理”,而不依纯形式的逻辑概念演绎其理论体系;(3)学术概念、政治话语和生活语言互相渗透、难分彼此;(4)学术分科的基本依据是对象的社会功用,缺少相对独立的基础学科理论及其概念系统。

      中国传统概念体系的这种和谐一致的特点既是大一统政治格局的表现,也是构建大一统社会政治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既有促进社会稳定、政治统一和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又使社会各局部领域难以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导致中国古代社会整体上陷入了某种长期的稳定、停滞和循环状态。然而,近代以来的历史再次证明,只要把追求和谐、统一和稳定的政治目标建立在开放、进步和创造的基础上,不仅不会造成循环、停滞和落后的趋势,还可以避免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一些弯路和弊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