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力量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后。(湖南 长沙 410082)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家族力量是推动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书院兴起之初,家族书院就在书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时代、某些地区,家族书院甚至成为书院的基本类型和主要内容。家族书院的创设主体、教育对象及书院规模、档次、影响均各有不同。家族力量致力于书院教育,其动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敦亲睦族;第二,提高族人文化素质,培养本族知识精英,通过科举入仕,提高家族地位;第三,扩大家族在地方社会的影响,提升、树立家族形象。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书院的发展,有赖于官方及民间多种社会力量的推动。其中,家族力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宋明以后,家族制盛行。许多家族聚族而居,同姓至数十甚至数百家,成为具有较大规模和势力的社会基层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了教育本族子弟,达到家族内部的和睦融合,保持家族的长盛不衰,扩大家族在地方的影响,许多家族对教育相当重视。他们创设书院,兴办书院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一 家族书院的发展概况

      书院起源于唐代,书院制度则成熟、定型于唐宋之际。在书院兴起之初,就可以见到家族书院的存在。在《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九、卷六百四十中分别有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曹唐《题子侄书院双松》二首,其诗题中出现的两书院,从书院名称本身并结合诗作内容看,视为家族书院的雏形,应该大致不差。同时,据一些学者研究,中国最早的聚徒讲学的书院之一——唐代桂岩书院,就是唐代中后期高安人、曾任国子监祭酒的幸南容为给本族子弟创造读书求仕条件而创立的。(注:参见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2。)又据范仲淹称,五代时曾任左谏议大夫的范阳窦禹钧“诸子登进士第,义风家法为一时标表”,致仕后,“于宅南构一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文行之儒,延置师席,无问识不识,有志于学者,听其自至。”(注:范仲淹:《窦谏议录》,《范文正公集·别集》卷四。)北宋学者杨亿曾谈到唐宋之际鼎峙于江南的三所在当时社会享有较高声誉的书院:江州陈氏义门东佳书堂、南康洪氏义门雷塘书院、洪州胡氏华林书院,这三所书院都是由家族所创立的。(注:杨亿:《南康军建昌县义居洪氏雷塘书院记》,《武夷新集》卷六。)其中,江州陈氏,合族同处,众至千人,室无私财,厨无异爨。南唐时,陈衮“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是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注:徐锴:《陈氏书堂记》,江西《德安县志》卷三,清同治年间刊本。)“建昌县民洪文抚,六世义居,室无异爨,就所居雷湖北创书院,舍来学者。”(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一,至道三年六月已亥。)南昌胡氏家族,一门守义,四世不折,得到旌表,建构胡氏书堂,“筑室百区,聚书千卷,子弟及远方之士从学者数千人。”(注:徐铉:《骑省集》卷二十八,《四库全书》本。)从这些书院建筑、藏书、从学者的规模,可见家族书院在唐宋之际的兴盛状况。

      在此后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家族书院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波兰学者琳达·沃尔顿(Walton Linda A.)对南宋书院的研究表明,在12、13世纪,不仅那些同理学相关的书院数量激增,而且家族书院也有急剧增长。(注:Linda A.Walton,Academies and Society in Southern sung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9),P122.)徐梓在《元代书院研究》一著中也指出:“元代书院的基本类型是以教育宗族和乡里子弟为主要目的的宗党书院”(注:徐梓:《元代书院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另据有关学者的统计,清代湖南新田一县的书院中,家族兴办的有13所,占总数的81%(注:参见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88页。),这一数字虽然并不具有普遍的统计学意义,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家族力量对书院的推动之功。

      历代家族书院的创设,情况各不相同。不少家族中有名望、社会地位较高、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族人往往以个人或数人之力创设家族书院。据宋人欧阳守道《巽斋集》卷二十二称,醴陵李文伯于莱山创办莱山书院,作为“其一族子弟隶学之所”,“莱山书院为其族公之,屋宇旧敞,田畴日辟,器用日备。延师取友,有以为礼;书籍纸笔,有以供费”。“凡兄弟之子孙皆受之而教之”(注:欧阳守道:《题莱山书院志》,《巽斋集》卷二十二,《四库全书》本。)。这是一所由个人创办,且教且养的家族书院。这类书院,历代史志多有记载。宋淳祐间,曲江仁化邹氏兄弟建青云峰书院,“以为诸子藏修游息之所……买田其中,收其收入,专以给游学之书费。”(注:王畿:《瀛山书院记》,浙江《遂安县志》卷十,民国十九年刊本。)宋嘉泰间,安福周奕彦建秀溪书院,“讲经有堂,诸生有舍,丛书于间,旁招良傅,以训其四子。”(注:杨万里:《秀溪书院记》,《诚斋集》卷七十七。)宋代东南吴氏为诗书传家的世居之族,建札溪书院,“肇造书宇,讲堂其中,扁以达善。……两庑旁翼,为东西斋,斋上为阁,左曰‘明经’,经史子集之书藏焉;右曰‘见贤’,古先贤哲之像列焉。……仲伯子姓,肃肃雍雍,蚤夕其间,以修以游。”(注:程珌:《札溪书院记》,《洛水集》卷七,《四库全书》本。)宋德祐元年,著名理学学者舒璽(广平)归老故里,创广平书塾,“游于斯,讲于斯,群聚辩于斯”,去世后其后人“乃遹追先志,奂饰堂序,帅子若孙,暨宗族之秀,朝益暮习,春秋舍菜先圣,岁时朔望谒祠。齿拜讲说,冠履翼如,弦诵蔼如。”(注:王应麟:《广平书院记》,《深宁先生文钞》卷一,《四明丛书》本。)元代曾氏武城书院乃江西南丰曾氏兄弟所建:“兄弟俱仕翰苑,其父前进士,宋之监察御史,元之儒学提举也。因子贵,追封武城郡伯。于是设书院,祠先圣、先师以及其考,以处宗党来学之人。”(注:吴澄:《武城书院记》,《吴文正集》卷三十六,《四库全书》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