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1年9月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文简称“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地展开,预计于2004年秋季进入全面推行阶段。(注:王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局面(代序).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新课改”在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做出了全新的规定,它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在“新课改”的推行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受到了压力(注:罗晓,施若谷.当前小学教师教学困惑与压力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P54~58。本研究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压力做进一步探讨。通过研究,向课程改革的推行者展示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压力情况,以便于他们适当调整改革步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性环境,从而确保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身心健康并促进“新课改”的顺利推行。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编制“‘新课改’中教师体验调查问卷”,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展示“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状况,归纳“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问卷编制 首先运用开放式问卷,让参与“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写出“‘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收回有效问卷80份。在发放问卷过程中,分别对三名教师和三位校长进行了20分钟的访谈。结合开放式问卷和访谈资料,同时依据国外相关研究成果,采用理论推导的方式,初步将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压力来源概括为:学生和家长,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新课改”的支持环境,教师个体应对“新课改”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师的客观要求和教师在“新课改”中的顾虑等七个方面。依据上述七个维度,初步编制出一份包括49个项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体验调查问卷”。请有关专家(2人),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2人)和博士、硕士研究生(6人)对每个项目的可读性和适宜性做出评议,删除其中语义不清或重复的项目9个,并对一些项目的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改,最后整理形成包括七个维度、40个项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体验调查问卷”。问卷采用5级分制,项目得分愈高,说明该项目愈易引发教师压力。 随机选取大连市两所学校参与“新课改”的教师90名,发放问卷90份,回收80份。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计算问卷奇偶分半信度为.7095(P<.01,N=80),说明预测问卷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经校正的题总相关和变量多重相关的平方的项目分析,删除了3个项目,形成正式的“新课改’中教师体验调查问卷”。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2个项目,旨在调查“新课改”中教师的压力状况。第二部分包括35个项目,旨在探索“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的来源,其中关于学生和家长的5个;关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的5个;关于“新课改”评价体系的7个;关于“新课改”支持环境的4个;关于教师个体应对“新课改”能力的5个;关于“新课改”对教师客观要求的5个;关于“新课改”中教师顾虑的4个。 (二)测量 在大连市内随机选取5所小学、5所初中,共500名参与“新课改”的教师。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57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413份。其中,男教师78人,女教师335人;教龄在1~3年的88人,教龄在4~6年的54人,教龄在7~25年的199人,教龄在26~33年的44人,教龄在33年以上的28人;中专学历的32人,大专学历的155人,大学本科的226人;主科教师260人,副科教师86人,艺术科教师67人;参与“新课改”时间在一年以内的182人,一年及一年以上的231人;小学教师154人,中学教师259人;科任教师246人,班主任167人。 (三)数据处理 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采用SPSS10.0 for Window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状况分析 表1 “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状况频次分布 压力状况 压力很大 压力较大 一些压力 压力较小 没有压力 百分比(%) 24.845.4 23.7 4.751.35 从表1可以看出,在“新课改”中,教师的压力是很普遍的。 (二)正式问卷的统计分析 1.问卷的因素结构 分析变量的相关矩阵,目的在于考察所有条目是否适于因素分析,采用Bartlett球型检验和Kaiser-Meyer-Olkin度量来判定样本的适合度。KMO值为.855,表明因素分析的结果能够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Bartlett球型检验呈显著水平,表明变量的相关矩阵差异显著,而非单位矩阵。因此,可以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对35个项目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主要因素,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11个,共解释总方差的56.642%。35个项目的“碎石图”显示,陡降发生在第4个因素,从第5个因素开始趋于平缓,最后确定尝试提4个因素。提取出的4个因素的特征值分别为5.884,2.907,1.657,1.540,总解释量为34.250%。35个题项的共同度在0.457~0.697之间,表明35个题项的信息在4个因素模型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为了对因素做出解释,采用极大方差旋转得到因素负荷矩阵。结果发现,第1、6、10题在各个因素上的负荷量都很小,无法进行解释,应将其删除。其他题项均与这4个因素中的某一因素有较高的相关。删除第1、6、10题后,对正式问卷中每个题项逐一进行项目分析。用问题与问卷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题的区分度指标。结果发现,各题项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1水平上达到显著,说明问卷所有题目都有一定的鉴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