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S-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59(2004)03-07 历史文献中,有许多“耦”及与“耦”相关的内容。对此,长期以来,诸家解释颇不一致。有人认为是说的农具,许多人认为是说的耕作方式;虽然许多人认为是说的耕作方式,对于是什么样的耕作方式,说法也是多种多样。本文试就上述内容及相关问题作以论说,与诸家共商。 一、“耦”所表示的农具 《周礼·考工记·匠人》说:“耜广五寸,二耜为耦。”郑玄注说:“古者耜一金,二人并发之……今之耜歧头两金,象古之耦也”。(注:这里的“耜”是指的“耒”和“耜”结合之后仍称为“耜”的“耒耜”。)《国语·鲁语》说:“譬如农夫作耦,以艾杀四方蓬蒿。”有人以这两句话为据,认为“耦”是一种农具。[1]其实古文献中还有类似的文字,如《荀子·大略)有:“禹见耕者耦,立而式。”《周礼·里宰)有:“以岁时耦于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耨”等,这些“耦”所表示的是不是农具呢?恐怕还须要作一翻考究。为了弄清耦是不是农具,这里还得从耦字的本意说起。 “耦”字的原字应为“偶”字,用于与农业有关的场合时,“耦”字的部首从“亻”演变为与农业有关的“耒”宇,但两字的基本含义却没有变化。 “偶”字的含义起源很早,当人类脑子里开始有“天地”、“上下”、“阴阳”、“一二”、“单双”等概念时,同时也就有了“偶”的概念。《易经》的第一卦、第二卦就是“乾卦”、“坤卦”,组成卦符的“阳爻”是“——”,“阴爻”是“- -”,这里都含有“奇”、“偶”的概念。《易经·糸辞下》有这样一段话:“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之道也。”这段话里就包含了许多的单双、一二、阴阳、奇偶等概念。偶字的这个基本含义,在古文献出现的偶字里,几乎都有体现。也就是说,不论单用“偶”字指某一事物,还是用“偶”与其他宇组成词组表示某种事物,都具有“二”、“双”、“对”的含义。那么在与农事有关的文字里,“耦”是表示的什么呢? 还以前举《考工记》中的话为例:“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发之,广尺深尺,谓之畎。”郑玄注曰:“古者耜一金,二人并发之,其垄曰毗(同畎、甽),土曰伐,伐之言发也。
,畎也。今之耜歧头两金,象古之耦。”如果说这个“耦”是指的一种农具,它应该是由两个耜合成的。即二耜合成的农具叫“耦”,而且“耦”的尺寸比耜的尺寸大一倍。若按照郑玄的理解,耦与耜并不是一回事,它们的区别是:古耜为“一金”,今之耜变成了“歧头两金”,两金之歧头耜仍叫耜,只是像古代的耦,并不叫耦。这样的解释看起来似乎很合乎文理,仔细一想,仍觉得有些别扭。不过不论怎样理解,这个“耦”字仍然都没有离开“双”、“二”的含义,所以说“耦”在这个意义上与“偶”是同义词。再换个方式解释一下,即将“耦”字不解释为农具,而解释为一种耕作方式,看结果如何。照此理解,《考工记》原文的意思就应该是:一个耜的宽度为五寸,用两个耜合作并发的形式称为“耦”,采用这样的形式,一次发土就可以得到宽一尺深一尺的沟洫,在井田制中叫
。郑玄注的意思是:古代的耜是一个金属头,要两个人同时各持一耜发土,才能达到开出宽一尺深一尺沟洫的要求。今天的耜有两个金属头,一次发土就可和古代用“耦”那种方式发土效果一样。这样解释有没有牵强的感觉? 不论根据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掘的实物,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农具,“耦”作为一种农具名称都不是普遍的、长久的、广泛的。如果说在某个时段之中、某个范围之内,将那种含有“双”、“对”、“二”意义的某种农具,例如与双齿耒、双齿锸等相似的农具称之为“耦”,也是有可能的。甚或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出现过某种具有“双”义的特殊农具而被称之为“耦”,也并非不可能,不过它毕竟不是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农具,也不是农具史上具有广泛意义的农具。也就是说历史上没有保留下来一种定型的、名称为“耦”的农具,所以在以总结前代农具为主要内容的《王祯农书》里,也没有“耦”这种农具。 所以“耦”在农业上的用意更主要的是指一种不断变化着的耕作方式,对此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论说。 二、“耦”所表示的耕作方式 那末,“耦”表示的古老耕作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般认为,古代文献中的“耦”,多数与“耦耕”一词是一个含义;也就是说“耦”是“耦耕”一词的缩写,都是表示的一种古老的耕作方式。它的存在年代主要在夏商西周时代或更早一些的原始农业时代后期。但对于这种耕作方式的具体方法,认识却大不一致。 第一种意见认为:耦(耦耕)就是“两人各执一耜……虽共发一尺之地,未必并发”(唐·贾公彦《周礼注疏》)。“计耦事者,以耕必二耜,相对共发一尺之地”(孔颖达《诗经疏·大田》)。近代有人结合民族学资料。发挥了这一观点,认为是两个男子夹掘一穴,两妇女手执木锄打碎磨平土块。[2] 第二种意见认为是二人各执一耜,但两耜要合力共奋,刺土得势,土乃并发”(清·程瑶田《沟洫疆理小记·耦耕义述》,《皇清经解》第67种)。 第三种意见则认为是两人共执一耜。这种意见认为:“古代耦耕,两人共执一耒”(徐中舒《耒耜考》)。“两人共踏一耜,并力发土”(《说耦耕》,《中华文史论丛》1963年3辑)。 第四种意见认为,耦耕的操作方式是二人面对面共发一耜,“一人踏耒入土,一人拉耜发土”。[3] 第五种意见是:一人在后扶把,一人在前曳拉。[4] 第六种意见认为是:一人耕地,另一人持耒平田配合耕作。[5] 第七种意见则认为“不是使用耒耜的方法问题,而是劳动人民在各项农业劳动中广泛实行的劳动协作,这种协作常常是通过换工方式进行的。”[6]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耦字的本意是多耒并耕”,“多耒并耕逐渐向二耒并耕演化,随着金属耜的普及,最终为二耒并耕所取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