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91/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08)06-0004-05 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个资本主义萌芽就是摒弃封建的自然经济传统而迈向商品经济的过程,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的一次改革开放。 在这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两支主力队伍,北方的“晋商”和南方的“徽商”。 “晋商”的兴起,得益于朱元璋修筑长城,设置九个边关,驻军几百万,晋商把握了为边关驻军供应军需的契机,由朝廷给他们颁发“盐引”作为报偿,于是以盐营商再筹军需,如此往复,壮大了晋商,以至内蒙、北京、东北等北方区域都成为晋商活跃的范围,甚至于更远的俄罗斯,也成其商业领地。尤其是蒙族地区,牧民盼望晋商运来粮食、茶叶、布匹、百货等,又要依靠晋商将他们出产的羊毛、牛皮等畜产品推销出去,大大促进了蒙汉人民的交流与融合,内蒙之所以能留在中国版图之内,晋商应该是有相当功劳的。 徽州早在元末农民起义时,就是朱元璋队伍的活动区域,明朝定都南京后,徽州人就活跃于江淮、江浙广大区域,形成一支庞大的“徽商”队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对江南富庶繁盛的赞美,而这富庶繁盛的实现,与徽商的贡献密不可分。 就在晋商、徽商活跃的年代,在我国西南一隅,湖南西部的洪江,地处五溪区域的中心,因其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优势,又恰适重要的发展契机,明初修建皇宫和郑和下西洋,需要大量的木材和桐油,这些都从云贵及湘西各地汇聚洪江;而徽商、晋商以及江西人、贵州人及全国和湖南各地的人士都不顾路途遥远及旅途艰辛,奔向这沅、巫二水交汇的山地城镇——洪江。历经数代经营,使其成为当时大西南的门户、西南第一镇,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腊、鸦片而闻名的地区经济、文化、宗教中心,被称作“湘西明珠”、“小南京”、“小重庆”、“西南大都会”等。 现今洪江城区较完好地保存了古商城的原貌,一幅直观的明清商业市井图。现今存有380余栋明清时期的古老“窨子屋”,还保留有如苏州会馆、四川会馆、常德会馆、永州会馆、徽州会馆部分等,以及北辰宫、炎黄宫门坊等旧址。2002年10月28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考察洪江古商城后作出评鉴:“洪江古商城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380多栋明、清古建筑群(当地俗称窨子屋)多按井字形排列,面积30万平方米,规模之大,气势之雄、建筑之奇、保存之好,为国内罕见。各种门窗图案、石雕,工艺精美。古民居建筑设计精巧,特色鲜明,青瓦灰墙,阁楼飞檐,采光、通风科学合理,可称之为我国江南城镇和民居建筑杰出范例。其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以及建筑形态的特点,内部结构与周边山水园林、地形水系关系都构思巧妙,科学合理,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天人合一的人文环境。其建筑精湛和表现出来的“三雕”艺术作品及建筑规模,与皖南江浙地区民居相比也毫不逊色。同时,它还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经历500多年风雨的洪江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观的明、清社会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图’,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馆。洪江古商城是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标本。是我国保存下来的完整而丰富的古商城之一,堪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实际上洪江古商城就是“中国古代的深圳”,是保留我国古代改革开放成果的唯一历史遗存。 一、洪江古商城的形成和起因 洪江这个古老地名起源于何时已无可考。但洪江古商城的形成却是得益于明清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直接契机则是明初皇宫修建及郑和下西洋。但就洪江本地而言,其成因可归结为“一条生命线”和“两大法宝”。“一条生命线”指古商城沿沅江而下,进洞庭湖入长江直达镇江、上海以至通江达海,此外自洪江溯清水江而上,达贵州镇江、黄平,再改走马帮连结云贵以至缅甸、印度。“两大法宝”指“民族融合”和“四方汇聚”。一条生命线是古商城形成的外部自然条件,两大法宝则是古商城的内在人文因素。 1、一条生命线 长江、沅水孕育了中华文明,也成就了洪江古商城。湘西一词始于民国年间,现在的湘西自治州加上怀化市、邵阳市西部以及黔东南在历史上称“五溪”(雄溪、樠溪、
溪、辰溪、酉溪)地区,也就是沅水中上游及其支流的流域。洪江古商城正位于五溪地区的中心,也是当年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因15吨以上的大船只能通航到洪江为止,此上就得改行体积小的苗船。另一个是沅江在洪江古商城境内拐了三个弯,因此使之成为木材集散和水路运输的良港,这些难得的天然条件,使古商城得以滋润壮大。 据《洪江育婴续识》(光绪34年,张祖培撰)所载“按五溪之地,山岭重复,居人之仰给,惟油木是资。故油旺则交易盛,而市业均旺,油衰则交易减,而市业俱衰。”洪江古商城在这条生命线上近五百年来经历了盛衰的过程。 “庆元丰”是民国年间洪江的最大油号,鼎盛时期曾拥有54间窨屋和116间店面,其首创人刘岐山青年时在江西参加太平军,太平天国失败后,投靠洪江高灿顺油号的亲戚,从学徒做起,一直做到总管,后独立开创“庆元丰”。抗战初,因“八大油号”冤案,将“庆元丰”毁于一旦。至今在镇远还存有“黔庆之丰”石木建筑一栋,为当地粮库占用,成为湘黔商贸交流的历史实证。镇远桥头曾有一副对联,反映了这条商道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