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经验与故事

作 者:

作者简介:
万书辉(1970-),男,重庆忠县人,讲师,主要从事西方现代美学研究。渝西学院 中文系,重庆 永川402168

原文出处:
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在本雅明的经验理论中,他曾经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具体的经验总体。”他认为,这个“经验总体”应该包括较少受到启蒙之光照射的文学艺术领域。在本雅明关于“经验”与故事关系论述中,他指出:讲故事艺术是经验交流的最有效形式;经验在故事中的呈现仰仗“转述、浸润与复述”三种手段;随着手工劳动的衰退,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战争、技术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经验贬值了”,“讲故事艺术衰落了”,艺术、“韵味(aura)”、传统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说与新闻报道。但是,他仍希望通过对“故事”的解析寻找对传统的衰落的补偿。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46(2003)03-0053-06

      本雅明关于“经验与故事”的论述集中在《讲故事的人》中。从整体看,他的理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尝试纠正以神学为主导的美学传统;第二阶段是有关政治行为的分析与发现欧洲先锋派的;第三阶段倾向于恢复审美的自律与它对本雅明所具有的神学基础[1]。最后一个阶段“始于《讲故事的人》,其中,本雅明不再相信对艺术作品中传统成分的清算。”与这一阶段最后的文章《历史哲学论纲》一样,本文存留了他自第一阶段以来的对人类的“救赎”(redemption)思想。本雅明看到,他所处的时代正遭受启蒙理性与技术控制的威胁,历史的声音或者被阻隔(stifled),或者被遗忘(forgotten),或者被隐匿(concealed)。于是,“拯救”便从“巴罗克寓言”(第一阶段),“超现实主义”(第二阶段),“讲故事艺术”(第三阶段)等多方面展开——“他试图保存一个曾经受到威胁的过去。”

      这样,《讲故事的人》就与过去,与经验联系了起来,从而既与“贴近《德国悲剧的起源》的对历史的启示录式的洞察力相连,而且恢复了关于韵味与美的判断。”

      一、口传经验与讲故事艺术

      1936年,就在《机构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以下简称《艺术作品》)一文发表后几个月,本雅明写成了《讲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以下简称《讲故事的人》)。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以及两篇文章之间的关系,本雅明曾在同年给他的朋友朔勒姆和阿多诺的通信中多次谈到。比如,1936年3月3日,在一封给朔勒姆的谈及《艺术作品》的信中,他就谈到,那篇文章并没有把他关于“机械复制”的想法阐述详尽。为此,“一旦回到这个题目,我将尝试创作一个姊妹篇(companion piece)。”这个“姊妹篇”就是《讲故事的人》。事实上,1936年6月,当本雅明将法文版的《艺术作品》寄给朔勒姆时,《讲故事的人》已经写成。本雅明认为他的朋友“可以从中找到(比《艺术作品》)多得多的欣然同意的地方。”这个“欣然同意”的东西是什么呢?同年6月4日,在一封给阿多诺的信中,本雅明解释说:“通过讲故事艺术正走向终结的事实,呈现了与‘韵味的衰落’一样的许多相似之处。”

      当然,不管是“韵味的衰落”还是“讲故事艺术的终结”,从他关于“经验”问题的立场看,都代表了经验的“贫乏”与“贬值”。

      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的解读,本雅明发现,“故事”是一种典型的经验交流形式,讲故事艺术的特征鲜明地代表了“经验”的特征,它的衰落也就是手工时代经验的衰落。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材料的增加以及对材料的解释,这一古老的艺术开始向小说、并最终向新闻报道转变,走向终结。

      他主要分析了三方面的问题:(1)经验与故事的关系;(2)经验、故事与手工劳动的关系;(3)经验与史诗、小说、新闻报道的关系。

      首先,在本雅明看来,故事取自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故事是经验的再生,因为讲故事的人的智慧根源于在经验中积累的智慧。他说:“讲故事的人所讲述的取自经验”,或者,“人们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的人都要汲取养分的源泉。”[2]

      值得注意的是,本雅明强调经验是“口口相传的”,并始终把故事称为“讲故事的艺术”,比如他说:“……讲故事这门艺术已是日薄西山。”因此,故事也好,经验也好,都处在马歇尔·麦克卢汉(M·Mcluhan)意义上的“口传媒介”时代。事实上,早在1933年的《经验与贫乏》中,他就已经对这一点作了说明。

      在那篇文章中,通过一则寓言故事的分析,本雅明注意到了经验交流的以下特征:1)经验代代相传,但通常是长辈讲故事给晚辈听。因此,经验与年龄有关,而年龄就是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经验之于现在的权威性;2)经验承传的双方是讲与听的关系,因而语言,进一步讲,口头语言是二者间相互作用的工具;3)故事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化口头语言。由于经验内化为谚语或故事,它才既易听取,便于记忆,还孕育了后世西方最早的文学形式——史诗;4)经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管在壁炉前还是山野间,它都牢牢地扎根在生活母体中,与人民大众的生活,与手工劳作息息相关。这一点后面还将详述。

      那么,具体说来,经验是怎样在故事中实现的呢?讲故事艺术又是基于哪些原因走向终结的呢?

      二、讲故事艺术的终结

      1、经验的传承方式

      从根本上讲,讲故事艺术本身是服从于以下三个概念的,它们分别是:转述、浸润、复述。由于它们在本质上是典型的经验传承方式,因此,当它们由其他方式取代的时候,经验或者故事便从内部存在形式上瓦解了。

      (1)转述——转化——浸润

      “转述”主要指讲故事者对别人经验的转达与表述,并通过“讲”,使之成为听者的经验。听者继而将听来的经验与自己的经验融合起来,继续“转述”给其他的听者,如此“口口相传”,经验才得以保留和发展。本雅明说:“讲故事的人所讲述的取自经验——亲身经验或别人转述的经验,他又使之成为听他的故事的人经验。”也就是说,讲故事者本人的经验成为别人的经验与听者经验的中介,这是转述的前提。只有当讲故事的人把别人的经验转化为与自己的经验相关的东西,他才能记忆和理解别人的经验,才易于转述别人的经验,也才容易使听者将所听的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