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3)02-0087-07 当代中国文化人文化身份的定位 当代中国文化人的文化身份,是由当代中国的国情来定位的。中国当代社会矛盾的主导方面决定着事物的质。从前现代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过渡与生成是当代中国文化人所面对的生存时空。因此,中国当代文化人的文化身份只能置身和面对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和生成的现实存在。它是中国的,不是外域的和西方的,但同时又承接和发展着外域的特别是西方的文化资源;它是当代的,表现为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过渡与生成,主要不是前现代和后现代的,但同时又延续着和活化着前现代的文化传统,并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在商业和市场经济已经非常繁荣的大都市开始显露出浓郁的后现代气息。全面体认当代中国的文化结构和文化身份应当十分重视当代中国文化时空中的前现代因素和后现代因素,更要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宝贵的中国经验和其创造的崭新的文化成果。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作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仍然蓬勃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从理论到实践都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主导因素和当代中国文化人的指导思想。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为指导,解析和融合中外文化、前现代和后现代文化的精华,才能创建当代中国的现代文化。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客观上必然催发和促进文化的全球化过程。当代中国文化势必面对着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所涉及到的方面和过程同样存在着一个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作为全球化的客体,可能被化掉一些东西;作为全球化的主体,可能会化来一些东西。为了坚持和发展我们的独立而又开放的文化身份,必然守护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维护和弘扬当代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即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和个性。自主而又开放的文化身份必须行使作为体现民族文化主体的文化权力和作为体现民族文化权力的话语权力。为了驾驭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格局和文化态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全球化过程中的强势主体和弱势主体、主流主体和非主流主体,把握全球化过程中的受益群体和受损群体之间的眼前利益和根本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复杂关系,从而确定有利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文化身份和价值选择。 关于全球化与民族性 不能简单地把全球化理解为大同与多元。全球化实际上是强势集团所拥有的国际资本的生产体系和文化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和文化条件下,按国际分工的需要进行的带有征服性和规约化的扩张、泛化和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全球化势必带来和造成国家、民族和地域之间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差别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全球化所波及的国家、民族和地域必然面对观念和价值的选择问题,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应对国际范围内的利益、财产和权利的再调整和再分配。事实上,用全球化化掉民族性不行,用民族性化掉全球性也不行。全球化不全好,民族性化不全坏;同理,全球化不全坏,民族性不全好。学界对全球化有如下几种理解:(1)交流与对话,双向互动。(2)差别与对峙。(3)冲突与战争。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全球化过程中既有交流与对话,差别与对峙,又有冲突与战争。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夸大主导的甚至是唯一的方面是片面的。全球化过程中肯定存在着你化我和我化你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是追求世界优秀文化的本土化,丰富、深化和提升民族文化。全球化肯定要带来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各民族要走向世界,在全球化过程中要依靠和壮大自己的力量求得自己的发展、树立自己的尊严和确定自己的地位。必须严肃指出的是,我们确实面对一个文化侵略和价值逼攻问题。面对西方的文化渗透,理应保持足够的警惕,采取积极的对应措施,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确保和坚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美国的强势文化通过影视、流行音乐、网络,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越演越烈。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影视节目的制作和生产,总放映量占世界总时数的一半,票房价值占世界总价值的2/3。美国的文化产品的每年的出口额甚至超过航天航空产品和电子产品,高达600亿美元。美国文化凭借公开的合理的渠道,占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不仅主导这些国家的文化消费趣味和倾向,而且或隐或显地千方百计地宣扬美国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推行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中心论”,企图达到对不同国家进行“西化”、“分化”和“同化”的目的。为了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既要积极吸取世界各国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同时又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使5000年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把挑战变成发展的机遇,用壮大和巩固了的当代中国的文化事业来抵制和回应西方的文化渗透。 不管是对话还是战争,事实上都存在着一个互化的问题,即我化他和他化我的问题。从他化我的方面来说,如果他者的好东西化掉我们的那些不好的东西确实是一件好事。相反如果他者的不好的东西把我们的很好的东西也化掉了,则是必须加以警惕和抵制的。从我化他的方面来说,要提高我化他的能力,一方面要化来他者的好东西,一方面要化掉他者的那些无益的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的目的应当是“优化组合”,把外国的和中国的好的东西优化和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既具有当代性,又具有世界性的新文化,反对借批判文化激进主义保护我们民族文化中那些应当消除的丑陋的带有劣根性的东西,同时反对借批判文化保守主义摈弃我们民族文化中那些应当弘扬的、优秀的、属于精华性的东西。 特别是要注重对近百年来中国经验的理论提升,总结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文艺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资源。较而言之,应当说,还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思想和观念比较朴素、真切、实在和有效。 无论是传统的、西方的和当代的文化理论资源都要面对有益于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建设的考验和挑选。必须处理好传统、当代和西方的相互关系。要在同当代和西方的关系中,重新阐释和解读传统,特别是要面向中国当代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把关注的重点投向历史、社会现实和政治文化,不要以抽象的人的观点来看待包括着各种差别的冲突和现实社会,反对用僵化的本质主义的神话和坐而论道的唯名论的虚无主义来进行书斋式和经院化的研究。 审视和选择传统中国文化和当代西方文化 应当深刻认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从价值体系出发,采取具体分析和鉴别的态度,有选择地进行传承和吸纳。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确实存在着光辉灿烂的精华,其中力主和谐的整体意识和人伦观念、群体意识、爱国意识、自强意识和进取精神对提高和延续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和激发中华民族的蓬勃的生命力和韧性的战斗力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种独特的先进文化,应当得到创造性的传承。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新的时代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从而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质态和新的生命。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觅出与新的时代和新的群众相结合的亲和性和疏离性,以利于从现在和将来的关联中,从与现实社会需要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冲突中,从与当代西方的差异和统一中,去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粹核心。我们所需要的传统是能够有利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思想的传统,从而被当代所激活、同时又能坚持自主性和主体性选择西方有益的优秀的文化来丰富和深化自身。文化上的盲目排外的国粹主义和奴颜媚膝的全盘西化都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