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3)04-0033-03 自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教师始终是以“教书匠”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既是“匠”,则教师必然拥有一些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如应当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产生这些想法的原因在于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即教学是充满规律的可预见过程,只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并遵循规律去教,则教学必然会获得成功。于是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长期被奉为经典,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而一线教师始终盼望教育研究工作者能提出一种适合所有学科,并能满足全体学生需要的教学法。 然而,教学实际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易于把握。既是人为,又是为人的教学,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复杂过程。不同的时空,各异的师生,无序的“噪音”,使教学呈现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面貌。我们并不全然否认教学规律的存在,这也是集体教学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但在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那些普遍性规律显得格外的苍白无力。因此,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一、实践智慧、教学经验及教学理论 所谓实践智慧,有学者将其描述为:“是在实践上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类型和推理形式,它不等同于任何脱离主体而存在的‘客观知识’,它是人在生活世界中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和经验。”[1]而本文将其定义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教学经验,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但它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理性化的特征,较之直接的教学经验其迁移性更强。换言之,一位拥有实践智慧的教师与那些仅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相比,在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特别是前所未遇的教学事件时,前者更容易做出准确、及时的反映,因此实践智慧并不等同于教学经验。 同样,实践智慧也不等同于教学理论。首先,后者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其本质的能动的、系统的反映,其形成有赖于严密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前者则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的深入领悟和准确反映,通常不能被普遍化为理性原则或原理,其形成也无需经过严密的科学推理和证明过程。其次,教学理论的价值在于为人们提供关于教学实践的各种知识,帮助人们理解和把握教学实践中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从而为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奠定思想基础;而实践智慧的价值就在于其自身,因为实践智慧的践行就意味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再次,教学理论并不关注教学实践中的偶然因素,而着重把握教学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和规律;与此相反的是,实践智慧的注意力焦点集中于个别的、特殊的教学实践问题,并不试图把握一般规律。最后,教学理论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内涵不会因教学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换言之,它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易于传授和学习;实践智慧则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因此不是通过单纯的传授和学习便可获得。 不过,实践智慧与教学理论又是密切相关的。理论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却能为处理问题提供某种可能性,因此对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学理论同样如此。它构成了实践智慧的基础,是形成实践智慧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说“不充分”是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变动不居,而新问题和新情况的不断涌现使得严格遵从教学理论的理性原则变得不可能,因此教学必须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的工作经验随时调整教学行为,以期做到“随机应变”、“急中生智”。换言之,实践智慧是对教学理论的超越,它渗透在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之中,将理性原则的普遍性与经验感觉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在一个既定的教学情境中,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 二、实践智慧的基本特征 如上所述,实践智慧既非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是单纯的教学经验,而是二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完美结合。面对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智慧一方面超越了教学理论的僵硬死板,另一方面又克服了教学经验的单薄肤浅,它的显现过程是使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的有力保证。具体而言,实践智慧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动态生成。变化是教学活动永恒的特征,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改变。坐在同一个教室中的同一个学生,今天的他与昨日的他已有所不同,此刻的他较之刚才的他也有了变化,诸多不可预见也无法控制的因素——也许是窗外的一声鸟叫,也许是老师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也许同桌不小心的碰撞——时时改变着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变化无论有多微小,都实实在在影响着教学实践活动,而老师仅通过备课是无法应对这些变化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而应变过程也就是老师实践智慧的展现过程。换言之,千变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得教师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中,无固定形态,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二)不可言说。实践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它的显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此之前长期的理论积累和实践反思,但往往表现为教师面对教学情境瞬时的直觉反应。在某种意义上,它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实践智慧在教学活动中是以隐蔽的方式发挥作用的,所以正如我们虽然会骑自行车,但往往无法说出我们是如何保持平衡一样,面对不断变化、生成的实践智慧,我们很难找到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因为语言是有限度的,它可以有效处理逻辑性较强的推理和分析,但对于瞬间的直觉行为却束手无策。实践智慧的这一特点使对它传授和学习变得困难重重,因此,实践智慧是内生的,而非外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