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2)11-0009-03 一、农村城镇化地区差异的状态特征与归因探讨 1.农村城镇化的地区差异与中国城乡不平等的制度和政策直接相关 从总体上讲,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认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认识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钥匙。 有学者考察了中国城乡不平等的制度和政策,并据此指出,城乡差距的决定因素在于:存在政府干预及其相应制度扭曲导致的生活要素的错误配置。政府的目标和政策意愿不仅决定了差距的程度,而且还决定了政策手段的形式。结论一:由于传统体制下工农地位的不同,城乡居民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城市居民是传统体制的受益者,政府往往出于政治稳定而对压力作出反应。结论二:城乡之间差异的存在,不仅是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潜在因素,而且造成了经济效益损失。由此,学者建议,政策改革应选择最接近于“帕累托改进”的“卡尔多改进”方式(“帕累托改进”指改革本身至少使一个人受益而没有任何人受损。“卡尔多改进”则指改革中受益总量大于受损总量,以致受益者可以对可能受损者进行补偿,使之不受损害)(注:蔡方、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4)。)。 上述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一个方面提供了在认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处理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2.农村城镇化的地区差异在“痛苦指数”敏感区的反映 国外把衡量生活质量综合指标中能较敏感地反映民众生活的指标称做“痛苦指数”,它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和。这项指数越大,危机和困难就越大,居民在生活中感受的痛苦也越大。在中国,失业率的内涵与国外不同,一般仅指城镇失业率,不包括农村。农村大约有1.5~2亿剩余劳动力。中国的“痛苦指数”呈上升趋势。(注:朱庆芳、吴寒光著:《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232页。)实际上,从市场体制下劳动的基本要素讲,农村1.5~2亿“剩余劳动力”即是农村失业人口。 失业人口“痛苦指数”主要有:一是生存上的危机和困难,缺乏收入来源,恩格尔系数高。二是发展上的危机和困难,其中最大危机与困难是付不起子女读书的基本费用。上述两个方面的“危机和困难”,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 3.农村城镇化地区差异原因的理论分析 (1)发展起点低下的制约。欠发达地区不仅经济发展起点低下,而且社会发展水平起点低下。反映在人文发展指标或者社会发展指标上的地区差距短期内无法消除。 (2)市场失效,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市场经济引起收入分配不公,扩大了地区经济差距。这种市场失效,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社会公平、缩小地区差距的依据之一。 (3)各种生产要素的分配机制不相同。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以及对农产品、能源、原材料价格的长期控制,强化了价格差引起的利润转移,等于欠发达地区“补贴”发达地区。 (4)要素流动主要有利于发达地区而不利于欠发达地区。资金要素向发达地区倾斜,欠发达地区人才不断向发达地区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 (5)政府过度干预或者对某些地方实施优惠或歧视政策,使市场竞争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公平。 (6)中央财力下降,不利于控制地区差距。中央财力下降,直接降低了中央援助欠发达地区、调整各地区收入分配的能力,所以要扩大税收。 (7)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扩大,影响并扩大了地区差距。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形成现代中国社会的三对主要利益集团矛盾:工农矛盾、城乡居民矛盾、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矛盾。 (8)不同发展模式的影响。什么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将对农村工业化模式产生影响,非农产业发展越快,GNP增长越高,反之则低;所有制模式影响——非国有化程度愈高的地区,GNP增长率愈高。(注: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著:《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文提要23~26页。) 二、农村城镇化地区差异的教育对策建议 对策一: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由中央政府拨款;发达地区实验校、重点校和先进校以智力优势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以完全保证义务教育经费为突破口,真正实现“全国不同地区义务教育达到合格质量标准”;再以“全国不同地区义务教育达到合格质量标准”为基础,逐步实现全国不同地区包括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 对策涵义:第一,农村贫困地区、原“三片”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由国务院直接拨款(委托省级政府实施)。第二,在法规框架内,由各级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自愿组合,开展不同地区的学校对口支援。学校对口支援不应视为经济行为,而应视为教育行为。 (一)必要性论证 (1)进入小康社会,教育权升至重要地位。教育权的起点在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问题,是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尽管“两基”初步实现,但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仍急需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