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钱中文(1932-),男,江苏无锡人,研究员,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现代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02)01-0134-02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开放、改革的实现,我国现实生活发生了变化。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跨国资本的输入与输出,社会生活发生了激变,社会的转型成为事实。这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强大的冲击,促使社会文化风尚不断变化。

      反映到文化、文学领域,出现了从一统到多元。原有的统制、引导生活的社会力量也日趋多元化,除了主导的意识形态部门之外,还有传媒广告、电视与图像文化、信息网络技术的介入并与之共同分享,形成一种覆盖整个社会的文化权力。大众文化、文学(其中通俗文学、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网络艺术等)与音乐、绘画艺术等方面,出现了互不相同的倾向,其中一部分呈现了后现代文化的某些特征,如不确定性、离心化、分散化、解中心、泛性化等(如小说里的部分实验小说、后现代主义诗歌、通俗演唱等),形成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存的局面。

      所谓现代性,就是一种促进社会现代阶段发展,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就是高度发展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一种现代意识精神,具体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等普遍原则。在20世纪,现代性在不同阶段、不同国家的道路十分曲折。对于我国来说,我以为现代性并未过时,却更是一个“未竟的事业”。这不仅是理论、策略的问题,却更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后现代性则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对其所处信息技术社会经济物质、文化境遇进行描述的,一种所谓资本主义后现代阶段的趋势、精神的表现,它相当广泛地表现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生活之中。一些外国学者,或是认为现代性只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的文化、文学艺术所特有,或是认为现代性已经过时,应该予以抛弃,解构现代性原则。

      现代性是一种建设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文学艺术的建设来说,我以为必须以现代性思想为指导原则。自然,我们需要解构,解构那些不适应于新的事物发展的东西,但是我们更加需要建构,建构我们所需要的新文化、新文学,解构是为了新的建构。现代性是一种反思与批判,对于那些反现代性现象的批判,应是一种现代文化精神的批判,应是现代意识的文学、哲学、美学的批判。这与反对,抛弃现代性的后现代性的批判实为一味消解、否定是很不相同的。可以吸取后现代主义中某些长处,但这种文化思潮,在语言能指的驱动下,着意反叛以往一切理论、思想,以致真伪不辨,消解了它们的价值与精神。哈贝马斯说:“语言学转向把主体哲学的遗产清除得一干二净,其方法十分粗暴。……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逻辑学与修辞学、严肃话语与虚构话语等相互之间的界限,被……打通文本之间的大潮冲刷得干干净净。”我看正是这样。

      现代性要求文学的新人文精神。20世纪是文学价值、精神的不断失落的过程,这一过程,从19世纪末就已开始。由于理性不断走向它的反面,使人不断产生焦虑与绝望的孤独感,从而产生普遍的走投无路与信仰危机。工具理性的横行,物欲的挤压,物化与被掠夺,使不少人产生内心分裂与破碎,失去了血性与良知、怜悯与同情,走向道德的沦丧。一切都可以进行伪造,可以进行机械复制,动用美容手术,从精神到物质,导致人文精神的普遍下滑与丧失。由此,必须重建新的人文精神,发扬我国原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适度地吸取西方人文精神中的优秀成分,融合成既有利于个人自由进取,又使人际关系获得融洽发展的两者互为依存的新的精神;改善与完善人的心灵,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协调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科技的关系,使人逐步成为精神自由的人,全面解放的人。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作为文化现象是并存的,但对于我国的人文科学者来说,现代性应是一种主导的思想。对于文学现象中的有意贬低意义、价值、精神的东西,应该给以批评,不应对那种意义、价值不高的、缺乏精神的东西,进行无休止的“无意义颂”。应当颂扬那些追求价值与精神的建构、艺术品位确实很高的东西。

      文学理论研究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一个突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些外国学者如解构主义者关于文学研究与文学理论的观点是很有意思的,他们认为,由于科技的发展,图像声像艺术的流行,难以预测文学的命运,文学研究可能还会继续存在,但是只能做些描写工作,而讨论文学本身的问题就是不合时宜的了,况且文学本质问题更难以探求。我以为这正是后现代性的表现,长期的后现代式的解构研究,已使得他们在文学理论的建设方面,感到难以为继。我们与一些外国学者主要在出发点上是不同的。各国的国情、文学进程、发展状态、文化需求不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会相互渗透,但在不同国家,各有主导之分。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的建设,自然应以现代性为指导,吸收中外文化艺术中的有用成分,提出新的、富有原创精神的命题。

      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建设,两者应是相互促进,而不能以前者替代后者。文学理论的研究可以改变自己的范畴与方法,但作为理论自身,具有不可替代性。文化研究中的泛化现象值得注意,因为它往往越俎代庖,无限扩大自己的领地,而且主要企图使理论变为无用的东西,使人文传统消失,使历史价值消弭于无形。

      〔收稿日期〕2001-10-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