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先进文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贵山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文学应当确立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为此,必须坚持和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一致性,坚持和发展人类的理性精神,诸如认知理性、工具理性、科技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一致性,坚持和发展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一致性。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文学与文化有不解之缘。文学属于文化范畴,文化往往通过文学比较集中和生动地表现出来。从文化视野研究文学和从文学视野研究文化都是值得倡导的。注重文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努力从文化视野透视和发掘文学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灵魂,对增强和提高文学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是完全必要的。应当防止和克服文学的无文化与泛文化的两种极端。无文化的文学会导致文学的文化之根的失落。泛文化的文学又可能造成文学的自身特性和审美属性的隐遁和消解。应当坚持和发展文学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的一致性。文化有广泛性和先进性之别。文学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体现和代表文化的广泛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展示和代表文化的先进性。文学的文化品位必然有高低、文野、雅俗、益害、新生与腐朽、先进与落后、革命与反动之分。应当确立文学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

      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实和创新。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功能应当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因此,只有坚持和发展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一致性、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一致性、历史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寻美和求真、崇善的一致性,才能确保文学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

      只有新人形象才能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文学的创作主体、创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实际上都是从事创造性的历史活动的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作为创作主体的人——作家艺术家具备了先进的文化思想素质,才能从作为描写和表现对象的人——从事创造性历史创造性活动的社会实践主体的新人物身上,发现和展示他们所体现和代表的先进的文化思想素质,从而影响作为服务对象的人——以读者身份出现的从事创造性历史活动的社会实践的主体,培养其先进的文化思想素质。人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又反转来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先进文化的支撑。只有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才能正面地集中地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和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和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倡塑造具有先进文化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新人形象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条主线。恩格斯曾经对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来的那些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和实践理性的巨人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和讴歌。他说:“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他们以“成为全面的人的那种性格上的丰富和力量”,“几乎全部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从而有别于那些“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1-262页。)。当代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必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一定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文化复兴。当代中国的历史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具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代中国同样是需要和产生巨人和新人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者们所理解的“新人”实际上是指具有新的文化素质和新的实践能力的新人,即能够凭借先进的文化思想自觉地从事变革现实的伟大的社会实践的新人。这种“新人”,无产阶级革命时期被称为“叱咤风云的革命的无产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被称为“改革者”、“创业者”或“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马克思把这种新人形象誉为“有实践力量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2页。),即能够比较自觉地掌握和实施新的实践理性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能否通过掌握和实施实践理性去“改变旧环境”和推动社会进步,视为区分“新人”和“旧人”的重要标志。不愿改变和安于旧环境,不管声称自己多么不愿再作“旧人”以及他们多么不愿人们再作“旧人”,这种人“依然是旧人”;“只有改变了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人“才会不再是旧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4页。),才配称为能够通过“使用实践力量”“改变旧环境”的“新人”。新时代的文艺应当为培养和造就具有先进的文化素质,能够掌握实践理性和显示出实践力量的新人做出更大的努力。增强与新时代的现代化的伟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自觉意识,不仅关系到文学家的艺术生命,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的艺术道路。新时代呼唤、感召和期待着塑造千千万万具有先进的文化素质,能够掌握新的实践理性和显示出实践力量的新人形象,并内化为与肩负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相适应的现代化的人格。只有这种新人形象的身上,才能体现出先进的文化思想、远大理想、英雄主义和崇高精神。他们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既以解放全人类作为宏伟目标,又能逐步地实现自身的全面的自由发展。

      尼采悲叹:“上帝死了!”罗兰·巴尔特惊呼:“作者死了!”弗洛姆喊叫:“所有的人都死了!”加缪宣称:理想和理性的人死了,而“一批非理性的人站起来了”!实际上“非理性的人”是站不起来的,因为这种“非理性的人”缺乏理性的神经和脊梁。旧理性已经陈腐,非理性软弱无力,新理性催人觉醒,而只有掌握新的实践理性,才能使人获得新生。

      文艺理论的变革与创新,必须拒斥劣文化和反文化,自觉地抑制反理性、反科学、反规律、反真理的文化观念。为了使文艺思想具有先进文化的性质,应当从具有时代感的新人形象的思想和行为中进行理论提升,同时要对先进的社会实践、文化实践和文艺实践所提出的新课题加以理论概括。

      二

      为了坚持和发展文学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必须对应和解析几种有代表性的社会文化思潮。

      超前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想因素多元并存。社会结构中既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因素,同时存在着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思想因素。文化思潮结构中既有现实主义因素,同时存在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因素。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后现代主义现象。利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武器,抨击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的、丑恶的、腐败的异化现象,消解和颠覆那些应当消解和颠覆的不合理和非正义的东西,在舆论层面上具有一定的揭露作用和批判功能。但从社会结构看,当代中国实际上尚处于前工业社会,或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社会和历史发展水平把后工业社会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原封不动地拿来,用以解析和阐释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存在着明显的时代错位和历史反差。这样的学术行为近乎一种奢侈和超前消费。时间和空间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从地域的视角看,把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移植到当代中国未必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人情和文情,尚需经过一个长期本土化的复杂过程,否则缺乏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从历时的角度看,中国进入到后工业社会还要走十分漫长的路,把产生和隶属于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思潮从总体上生硬地运用于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超前性的错位。如当代中国,为了创业、崛起和振兴,很需要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后现代主义却宣扬离心力、涣散力和消解力。后现代主义本身学理上的局限性,诸如无深度、碎片化、拼贴式以及反科学、反规律、反真理、反中心、反权威的思想特性对中华民族把握时代精神,以科学态度,按历史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办事,万众一心,实现现代化的宏伟事业是相悖立、相谬反的。这种带有批判性和破坏性的社会文化思潮企图通过解构文本结构来颠覆社会历史结构的虚假性,理论上可能会导致极端的相对主义、无是非论、无公理论和无客观标准论。况且,解构不等于建构。对一切后现代现象所做的文本结构层面的语言的形式符号的批判只能停留在精神领域,并不意味着对现实生活中的后现代现象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中国学界对至今在西方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的后现代主义,理应采取审慎的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