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西方学校课堂道德教育利弊评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华华(1964-),女,辽宁新金人,广西师范学院社科部讲师,中山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广西师范学院社科部,广西 南宁 530022

原文出处:
学术论坛

内容提要: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探索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新路子。不同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各有其模式和特点。当代中西方学校在课堂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渗透方式等方面各有利弊得失。西方学校课堂道德教育的做法对我国学校的课堂道德教育有所启示。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2)03-0145-04

      一、当代中西方学校在课堂通过专设的德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

      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同,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但由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专设的道德课程进行正面“灌输”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这种教学形式是中西方学校进行课堂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所谓“灌输”教育,是指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某种思想理论体系的方法。而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教育,即是指由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让某种价值观对受教育者不断施加影响,使之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可见,通过课堂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灌输”教育是必要的,但课堂的道德教育仅仅依靠“灌输”教育又是完全不够的。因为这种教育方法很难体现出道德教育的特点和效果。道德教育有一个特点,即受教育者从价值取向观念到形成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因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暂时强制“灌输”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是不易在受教育者的行为中得到立即落实的。

      西方一些学校在课堂通过专设的道德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不是采取简单的,正面的,强制“灌输”。即不是向学生直接说“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或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而主要是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得出道德判断和做出道德选择。例如,在美国至今仍有重要影响的“价值澄清方法”与传统课堂道德说教式“灌输”教育方法相比,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引发学生无忧无虑地表述心理活动,珍视自己的价值选择,付诸行动并作为生活方式反复出现等一系列过程,不用教育者特别强制限制,学生也会最终走上正确的价值选择之路。“价值澄清方法”,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能解决课堂道德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但这一方法在课堂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尤其在当代社会中,充满相互冲突的价值观,这种方法显然有利于帮助学生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自己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调整自身去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并提高解决各种道德问题的能力。总之,“价值澄清方法”强调的是“如何获得知识”比“获得怎样的知识”更重要。

      在我国,“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式的正面的、强制“灌输”教育方法已经沿袭了几十年。课堂一直是我国学校道德“灌输”教育的主渠道,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在课堂通过不同的阶段学习了程度不同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但课堂道德教育收效甚微。仍有不少学生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道德品质。近年来,我们可以在各种媒体中常常听到或在现实中看到,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如一张口便是脏话,随地吐痰,不尊敬长辈等;有的学生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不惜损害集体或他人利益;有的学生甚至为一点小事而把自己的同学打得头破血流,有的严重到致人死地的地步。近年来我国出现的青少年道德滑坡加剧的趋势应引起我们对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不容置疑,小学生由于尚未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真善美、假恶丑的界限还比较模糊,在这一阶段,应该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方法,以便能引导他们增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热爱,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为今后长大成人、报效祖国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但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无论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还是道德准则、价值取向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他们已不满意教师在课堂上按传统方法,不满足单纯地去接受一些既定的公认的道德观念和信仰;他们接触媒体频繁,接受各种信息快速,思想超前;他们还常以一种独立的、批判的眼光审视着时代和社会的各种变化,他们对传统、对权威、对说教已不再轻意附和和响应;加之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比较注意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在这种状况下,仅用单纯的、正面的、强制“灌输”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不仅实效性差而且显得落后和日益困难。

      总结我国几十年一直沿袭下来的“灌输”教育方法,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把道德知识与知识教育混同起来。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大量的道德知识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事实上,一个人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并不是始终保持一致的。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品德课考试成绩高的学生与成绩低的学生,他们的道德水平差异并不十分明显。所以,道德知识的多少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第二,有的教师错误地把学生当成道德教育的接收器。他们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社会已成的道德习俗和道德观念,却忽视了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上的自主选择性。

      今天,如果我们的课堂道德教育方法因袭不改,学生肯定会产生抵抗心理和抵触情绪,轻视道德教育。我国的教育者必须从国家兴亡、社会稳定、民族的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反思和解决我国传统的课堂道德教育方法的缺陷与不足。今后的课堂道德教育方法如何由外部的强制“灌输”转向学生积极主动接受,从把学生当成道德教育的听众变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并充分重视学生价值取向的自主选择,这是新世纪摆在我国教育者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二、当代中西方学校在课堂德育课程设置上的比较

      课堂的德育课程设置在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它是课堂道德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学校都是按照本国和本地区各级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而设置德育课程。

      西方学校开设的课堂德育课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课程数量多,内容全,并能较好地解决教育的层次性问题。如英国的中小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分别开设有《起始线》、《生命线》、《品德教育学》、《民主中的价值》等多门德育课程。西方中小学的课堂德育课程侧重的是行为规范、道德、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西方学校在大学开设的德育课程就更多。例如在1977~1978年,全美623所大学共开设了2757种伦理课,其中一半为伦理道德课。而哈佛大学的“道德推理”课就有《公正》、《在政治、道德与法律中的公与私》等10多门课程;第二,课堂德育课程中的理论内容能够紧扣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成长实际来说明伦理道德原理和行为规范,而且尽可能做到了通俗易懂。例如德国中学的德育课程内容敢于结合有些学生因父母死亡或离婚的经历,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心理障碍的状况,说明人不是孤独的,有学校、社会的关心引导、教育学生开始新的生活,并用科学知识、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明人生的许多问题,使学生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人生的价值,获得稳定、健康的道德心理;西方学校德育课程中的理论内容也很注意联系诸如战争、吸毒、暴力、饥荒、试管婴儿、考试作弊等社会现实问题。这样,德育课程中的理论既关注到了学生的成长实际,又联系了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上的自主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