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2)01-0096-04 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根据特定时期人们需要的类别力量的变化对价值系统中居于统治或核心地位的教育价值重新选择的过程,即打破旧的价值结构中各要素比例的均衡状态重新组建新的价值结构的过程。价值结构中主导价值和非主导价值的比例关系不是孤立的,主导价值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人力、财力、物力对之的绝对的最大量投入,而非主导价值也不表现为自身地位的无足轻重,各种价值仍按自己的逻辑被完整地实现,只不过各种非主导价值在内涵或形式上发生了适应主导价值的相宜变化。 一、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的前提 选择是一种自主主体行为,自主品格是由事物独特的本质决定的。事物缺少自己内在质的规定性,也就成为他物的一个组成部分,隶属他物的运行规律,失去普遍联系的前提,也就无所谓选择行为的发生。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是致力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获得相对独立性的根本保证。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它的直接作用是培养人,是对新生代的社会化再造,而不是以社会的政治稳定、物质增长等为教育过程内部的直接追求;(2)教育发展遵循自己的独有逻辑,通过自身的规律性运行反映社会活动规律对自身的影响;(3)从文化学意义上,教育是全部人类文化共同拥有的生命机制,而非某一具体文化形式独有的传承、延续的工具。教育的这种相对独立性给我们在教育价值论上的启示是:教育必须牢牢固守自己“育人”的本质,通过育人实现其价值取向,或者说,是通过内在价值的实现而实现外在价值;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照顾到人类文化的整体发展、协调共进,而不能因选择而“顾此失彼”、“厚此抑彼”。 二、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客观因素——社会实践 相对独立的教育取得了与社会其他实践活动普遍联系的“资格”,而它也必须在普遍联系中求生存,求发展。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人来成就、丰富自己与人类文化进步息息相关的意义;另一方面,教育又依赖既有的全部人类文明成果作为自己的生命内涵。教育无法割断与社会的联系成为“与世隔绝”的纯粹“自然进化”力量,社会文化的每一变化总能通过与教育内在关联的纽带掣动教育的相应变革,这是由人的全面需要与客观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决定的。 1.丰富的社会实践及其文明成果是人类丰富的需要客观化的产物。首先,具有完整本质的人融合了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使自己的生存建立在对社会化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之上,并使自身的发展实现于这两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之中。而人的内在需要通过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与创造能力不断向外推进,客观化为相对独立于人之外的社会实践系统。因此,现有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成果都是人类的内在需要向外推进的一种形式,是人的本质外在化的一种结果。其次,新生一代只有全部内化自己类的本质力量为自身的素质内涵,才能实现自己做为社会人的全面本质,才能取得全面的适应、参与、改造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改造活动,满足自己的全面需要。在教育价值论上即是:教育的一切外在价值对于人的全面性成长这一内在价值的实现来说,都有存在的必然性意义。其三,教育与文化的内在掣动关系,使社会文化的每一发展、变化都通过相互关联的机制激发教育的繁感反应,还是靠这一制约机制,教育才能整合人类文化、内化类本质为个体本质,也才能使每一个个体发展着的智慧,再演化成为类的力量,实现教育的全面外在价值。 2.人类需要结构的变化和主导社会实践力量的变迁成为教育价值取向发生的外部动力。 其一,社会实践力量的不均衡性与教育价值取向的发生。丰富的社会实践及其文化成果必然都会成为教育的价值内容,但各种具体文化在教育的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地位不是均等的和静止的,这种不均衡性和变动性,是由人类的内在需要结构不断变化,驱动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实践的主导活动不断变更的结果。在人类历史总的发展历程中,对精神的需要和对物质的需要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有缺失的真空状态出现,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是相伴而生、同步发展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在社会历史的具体化过程中,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由内在需要客观化的历史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的物质需要强度和精神需要强度,物质实践水平和精神实践水平都是均衡的、对等的。这种不平衡性,可由人类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不同步性得到外在的证明,而且也必然要使之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力量对比上得到反映。在往历史的河床汇流的某一阶段上,政治、经济、文化的汇流量总是不均匀的。而在某一时期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往往制约该时期社会实践的方向,将自己的色彩浓重地涂染给历史,成为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基调。回顾历史,便会发现社会政治、军事、宗教、经济等势力几度沉浮的命运变迁。 历史总是在各种社会力量的不均衡发展中取得滚滚向前的动力,任何一种实践力量都可能成为特定时期内的“主宰”,但任何取得社会生活统治地位的“现实的存在”,在历史长河中都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时间单位,它总是有着从必然地存在发展到失去必然性的过程。历史发展的这种特点,通过社会对教育的掣动机制,转换为教育的主导价值和主导价值的历史更迭现象,使教育的价值结构呈现阶段性的发展特点。教育价值取向做为一种主体性行为的过程,就在社会各种实践力量的不均衡性驱动下的历史主导活动变迁中,在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普遍联系性制约下,频频发生。 其二,社会活动结构与教育价值结构。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总是有它的中心任务,有它的相应的主导性社会实践内容;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迁,这种“中心”、“主导”也因之转换。这时,社会生活结构便呈现出它的诸构成要素围绕这个“主导”、“中心”纷纷变革的历史场景。教育价值结构的变化反映社会生活实践结构的变化特征,对应于“主导活动”、“中心任务”的主导价值成为教育价值结构的核心,教育的非主导价值通过变革使自己的形式和内容服务于主导价值的实现。但是,主导价值不因自己的特别重要性否认、排斥非主导价值的存在,非主导价值也不因主导价值改变自己的价值实质。社会主导活动和非主导活动、教育主导价值和非主导价值,遵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