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61(2001)10-0008-06 在世界多极化、利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中,教育作为一项于国于民都具有切身利益关系的事业,也日益显现出多元化倾向。根据当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状况,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及其所构成的相互关系来看,要保证教育多元化的形成及其健康发展,教育投资政策的选择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 当今世界,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取代军事和意识形态已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处理彼此关系的重要纽带。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与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并启动了全球一体化、国际化和多极化的进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国之间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而这种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就是民族性、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追求多样性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以这样认为,多样化是全球化、国际化和多极化的合理要求,正如著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说:“多样化是明天的第三个特点”。(注:托夫勒:《未来的冲击》,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18页。)然而,世界的多极化,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必须要有教育的多元化作保证。否则,就不会有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甚至会使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失去交流和对话的资格。 所谓教育的多元化是指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教育投入的多元化和教育供给的多元化等。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多样性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要求。所谓多样性是与划一性、同一性、统一性相对立的,多样性存在的前提就是差异性,人类文化、环境、种族和遗传的差异性决定了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客观世界的事物各具自身独有的特性并以此作为其存在的根据,从而就构成了多样的世界。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又始终是以人类社会生活为背景、对象、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必须要有“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生活多样性特征的能力和机制,否则人类社会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或被引入歧途,世界的多样性就会受到削弱。 以上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的多元化又是满足人们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完善发展,或者说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的。而个人是社会的个人,个人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和产物,个人应按社会发展的要求来活动,个人的一切发展都受社会条件所制约的。然而,任何一个个人,它总是以个性的面貌而存在的。“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组成的”。(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因而“必须有更灵活的行政制度才能适应个人需求的多样性”。(注: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教育不可能依靠单一模式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为了适应个人发展的独特性和综合性,为了充分发展人自身多方面的因素和特性,社会应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提供多种教育模式,可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来选择一种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教育。例如,在瑞典,即使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也有不同的目标取向,如教育观念学校,依据著名教育家的办学理念来办学;宗教倾向学校,服务于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从而维系宗教团体内部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宗教联系;民族语言学校,帮助学生在学习瑞典语的同时学好一至两门其它语言。到了高中,瑞典还出现了文艺类私立学校和职业技术类私立学校。(注:海边:《瑞典九十年代私立教育政策的论战与实施》,《民办教育动态》,1997年第1期。)在中国,尽管“多样化”的提法还不是很普遍,但它的另一种说法“特色”却得到大多数办学者、管理者和家长的首肯。所谓特色,既可以指独特的专业设置,也可以指不同的教学条件、就读形式和特色课程。例如,在教学条件方面随着个人收入的分化,家庭生活的层次逐渐拉开,一部分家庭不再满足于一般公立学校的办学条件,一批投入高、规模大、硬件设施好的学校应运而生。在就读形式方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竞争压力的增大,一部分家长无力分心关心子女的教育,寄宿制学校于是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此外,从教育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教育多元化又有助于提高办学效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曾提出一个重要论点,即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且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没有从制度方面去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应该得到最低限度的报偿和好处。那么怎样建立这样一种有效的制度呢?其关键就是要打破垄断和鼓励竞争,因为垄断就意味着失去竞争,缺乏竞争就意味着效率低下,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竞争比垄断更有效率。实行多元化办学,由于社会各方的介入,打破了政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国立公办教育与私立民办教育并存,推动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各个微观办学单位不仅要注重硬件建设,更要注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视质量为生命,以特色求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一般的教育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正如教育先驱者之一加里·贝克尔在比较欧美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时所说的那样,“无论是推动教育发展还是促进啤酒生产,我都相信竞争的巨大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世界领先,而这个领域是美国竞争进行得最激烈的领域”。(注:转引自李济英:《放眼国外民办教育》,《中国教育报》,1998年8月8日。) 总之,从世界各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教育的多元化不是自然形成或自发产生的,它需要许多相关教育要素的支撑,如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办学目标的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教育投资的多样化等等。其中,教育投资来源的多样化与教育的多元化又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因为,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投资所有权不仅可以决定投资的性质,而且往往影响到教育事业的特点的形成和发展。假使一个国家的教育投资全由政府负担,那么,与此相应,整个教育也必须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从而教育的多元化也就难以出现。相反,如果公司企业、社会集团和个人都负担一部分教育投资,它们也就获得了影响和控制一部分教育的能力,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的多元化。 二 既然教育投资来源的多样化是教育多元化的根本保证,那么在特定的客观条件、政策环境和利益追求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地确认和选择教育投资政策并保证其完整、顺利地贯彻是一个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教育投资可划分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家庭这三大主体的投资,因为在任何社会经济条件下,教育投资最终来自国民收入,教育虽然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但不能直接创造国民收入,教育投资只能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了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劳动者个人收入三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由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三部分构成,教育投资也基本上由这三大主体承担,即形成了个人的教育投资、企业的教育投资和政府的教育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