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或银本位制实施的前提之一就是允许金银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一般而言,在硬通货时代,一国的金、银之所以会在国际间流动首先是为了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通常的情况是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表现为外汇储备即国际硬通货金、银的增加,而逆差的国家则是外汇储备的流失。近代中国的情况则有别,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一方面国际贸易长时间地逆差,另一方面中国流通的硬通货白银又大量入超,即贸易入超和白银入超平行发展。对于这点,许多研究中国近代经济问题的国际专家曾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金、银的国际流动出现反常规地变动呢?这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白银、贸易双入超 在1935年11月法币改革以前,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制国家,国内流通的主币是银两、银元及以白银为准备金发行的银行兑换券,而国际结算则为金或银。对于金银的进出口,近代中国政府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加任何干涉,也根本干涉不了。除了1930年5月实行禁止黄金出口和1934年10月15日开始,鉴于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中国银本位制的存在,中国政府曾对白银征收出口税和平衡税以外,在这之前的近100年间,中国金银的国际流动是自由的,并且不须缴纳任何关税。由此,金银频繁、大量的国际流动,便构成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的重要侧面,并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表1统计数字显示:第一,在49年中,除了1903年轧平外,中国黄金有12年为入超,36年为出超,即中国黄金基本上以出超为主,长时期内表现为净流出。经海关出口的黄金总值达609903千海关两,其中1929-1936年就有249330千海关两,占出超总值的40.88%。如果加上1930年开始走私出口的黄金,则中国黄金出口总值更高达928603千海关两,尤以后8年为甚,达568030千海关两,占海关及走私出口黄金总值的61.67%。49年中,经海关进口的黄金总值为262100千海关两。经海关进出口的黄金相抵后,中国黄金净出超347803千海关两,如果再算上走私出口的数字,则黄金净流出高达665503千海关两,是黄金入超总值的2.54倍。黄金流入最集中的年份是1904-1907年。 表1 1888-1936年经海关进出口的金银净值(单位:千海关两)
资料来源:(1)1888-1931年统计引自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352页。(2)1932-1936年统计引自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343页。 第二,白银流动的情况则不然。海关统计显示,在49年中,白银有29年是入超,入超净额达1046391千海关两,有20年是出超,出超净额为575895千海关两,占入超净额的55.04%。出入超相抵后,白银净入超470496千海关两。白银出入超时间分布也值得关注。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出入超均有,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1年则呈净流入状态,年年入超,1928、1929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分别为106395千海关两和105826千海关两。1932年以后的情况则截然相反,年年出超,其中1934年最高达256728千银元,如以1海关两约等于1.558元来折算,也达164780千海关两,高于银入超的最高值,该年正是美国提高银价,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的年份。1936年中国白银出超数量较大,情况又有不同,是在中国已实行法币政策的前提下出现的,由于白银在中国已退出流通领域,中国政府鉴于法币的外汇储备很薄弱,通过与美国政府反复磋商以银易金、易汇所致,因此该年的白银出超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政府的主 动性举措,但是由于以白银交换所得的金或外汇根据协定仍然存在美国,所以在海关统计金的进出口净值上并没有反映出来。 中国白银大量流出主要是1932年以后的事,因此如果我们以1931年为界标来分析白银出入超问题,则又会发现新的现象。从1888年—1931年44年中,入超仍为29年,而出超仅15年,几乎仅及入超年份的一半。在前44年中,入超净额仍然不变,出超196802千海关两,仅为入超净额的18.81%。出入超二者相抵后,入超的净额高达849589千海关两。而1932-1936年5年,中国白银共出超379093千海关两,占出超总额的65.83%。占前44年白银净入超额的44.62%。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1931年以前,国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1932年以后的5年中国白银又大量流往海外,中国积44年所吸纳的国际白银在30年代短短的5年中几乎流失了一半。除了正常的途径出口外,1934年中国白银还大量走私出口,因此,如果加上1934-1935年白银走私出口的数字,则1932年以后白银流失的情形已严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5年中经海关及走私流出的白银共567393千海关两,占前44年白银净入超额的66.78%,换言之,5年中流失的白银为前44年净流入总量的2/3,国内通货紧缩程度可以想见,这对实行银本位制的中国来说,其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1935年底中国被迫放弃银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