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新时代的自然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先霈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原文出处: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作家和批评家应该站在文学的立场,以诗性的、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并将其融渗到作品中去,感染读者。真正的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是更高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诗性的审美的态度,按其本性,就会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52(2001)02-0006-02

      环境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必须面对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文学家是社会的积极成员,当然也应该对此表示关切,在可能的条件下,努力以自己的作品宣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和我国国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作家尤其不能要求每一件文学作品都直接采用环境问题的题材和主题;即使是涉及这个领域的文学作品,也不能将诗歌或小说等同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品,它们还是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学品格。环境问题涉及多门学科,需要许多专门的知识,作家和文学批评家都不是环境科学的专家。我们要求于作家和批评家的,更重要的,不是解释环境保护的措施、对策,而是站在文学的立场,以诗性的、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并且把这种态度融渗到作品里面,感染读者。真正的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是更高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诗性的审美的态度,按其本性,就会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

      人类的自然观,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种类型或三大阶段——古代的、近代的、当今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近代自然观是在16世纪以来逐渐形成、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它借助经济和文化的力量,从欧洲向全世界传播,它是对古代自然观的变革、反拨。创立这种自然观的主要是一批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他们认为,凭借科学,人类可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向自然索取,人类要凌驾于万物之上,成为地球的主人。创立古代自然观的则主要是诗人和哲学家,例如古希腊的、古代中国的智者,他们主张人类与万物平等,人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主张人与自然的亲和。近代的自然观既与近代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关联,与技术科学推动的工业化进程关联,又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逐利润法则的鼓励。为了博取尽可能丰厚的高额利润,向自然索取不可避免地成为无休止的榨取自然。人类从地面、天空、海洋全方位地“向地球进军”,终于,使得20世纪成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大破坏的世纪,地球上到处浓烟滚滚,沙尘滚滚,浊流滚滚。

      20世纪科学的进步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不但确认了自然界远远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且确认了地球之外有极其邈远的宇宙,人类的历史只是宇宙史中微不足道的一瞬。在这样的知识更换的背景下,出现了自然中心主义同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构成环境伦理学的不同立场,并开始进入政治领域,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争论各方既有认识上的分歧,也有利益上的冲突。在世界的发展中,这种争论还会深入下去、扩展开来。文学家不能不受到争论的影响,但却较少直接卷入争论,而是在自然观的变化中扮演独特的不可缺少的角色,为形成新的自然观作出自己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当今,与狭隘的技术至上的立场对立,一批高瞻远瞩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文学家、艺术家一起,正在建设新的自然观。观念变化的关键之一,是当今的社会进步的指标逐渐从“生活水平”转移到“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是以国民收入、消费指数等数字来衡量,用石油、纸张……的消耗量,用电话、电脑……的占有量来衡量。而生活质量则包括个人可支配的空闲时间、环境,同时还包括精神需求可满足的程度,生活质量要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和平衡。

      我们听到这一种说法:现在有的人,穷得除了钱以外什么也没有。这也正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所说的私有财产使人变得愚蠢而片面,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简单的、异化的拥有感所替代。富人用金钱购买各种物品,他可以购买幽静的别墅,然而生活质量不是单靠金钱可以买到的。富有的矿产商人和忧心忡忡的穷人都看不到矿物的美,前者虽然可能暂时地远离污染源,也并不能全面地享受人生。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人的异化劳动从人那里把自然界异化出去,自然物成为与劳动者和所有人敌对的异己世界。马克思所向往的是一切属于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如何恢复、培育人的全面的人性呢?“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来说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1]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好的文学艺术帮助创作者和接受者,不仅认识自然之“用”,还感受自然之“美”;帮助他们以审美观照带来的宁静的愉悦代替拥有感带来的虚骄、自矜乃至狂躁。根据格拉斯小说改编的电影《铁皮鼓》里有个很有象征意味的场面:在纳粹的阅兵仪式上,小奥斯卡用他的锡鼓改变了乐队的节奏,使法西斯军乐变成《蓝色的多瑙河》,狂热和恐怖的气氛也由之变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睦融洽的气氛。在21世纪,我们不要鼓吹斗殴、凶杀的病态的文学艺术,我们赞成乐山乐水的、健康的文学艺术。“蓝色”的乐曲和诗歌使河水与天空变得越来越蓝,给我们的世界增添平和和安宁。

      收稿日期:2000-01-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