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正试图从课程改革寻求突破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抉择,它借鉴了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传统经验,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推进模式,试图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个不同层面寻找平衡点。理论上,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改革思路,因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所以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概括所有的变革路径,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地区获得相同的改革效果,这三种课程方案可以应付教育发展的不同要求并适应这种差异性。 但事实上,我们面临的更严峻的挑战可能来自学校教学的过程本身,这个活生生的教学过程包含着复杂而精细的运作,它建立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教育理念上,既有教育目标的具体选择、也有教学实施和技术方法的运用,还有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重建及班级与学校文化的创设,甚至有学校的规划、布置及校园媒体的利用等文化氛围的设计。课程改革的基本假设之一是通过改变知识内容而改变学生的素质,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素质也不是在获得知识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这个过程所蕴涵的教育的复杂性不是由课程改革所能涵盖并由课程变革所能兑现的。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投入及由此产生的成功或挫折体验、积极的探索及由此培育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多重智能的发掘及成功智力的建构等。所以,更需要进行“过程理念的改革”。过程改革的基点不在宏观的教育制度,也不在预设的课程纲要,而在每一所投入素质教育实践的学校,学校构成国家教育改革的细胞组织。 现有的课程改革由于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推进模式,其实施必须首先通过改变规则而实现;另一方面,着眼于校本发展的学校改革模式多半采用“网络扩散”的方式实施改革,两者比较,前者的执行成本要大得多,尤其在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中,其转型常常造成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习惯、理解等的冲突,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去寻求协调和妥协。而且,统一的行政式改革提出的是普遍的标准的问题,不可能刻画具体情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逐一解决针对不同层次或区域学校的复杂问题。于是,校本改革应运而生。但后者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基于学校的教育改革由谁来领导?正如经济领域的现代企业制度一样,学校教育改革需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建立面向未来的学校制度,其前提是宏观指导下的基层教育改革的授权,即行政部门不再对基层改革包揽一切,而是诉诸掌握现代前沿教育理论、能管理学校变革的经营人才或新世纪的教育家作为领导具体学校改革的代理人,并建立起责权对等的学校制度框架,这就提出了“职业校长”的概念。 什么是职业校长?职业校长是指专门从事学校经营和教育服务的专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而是指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职业校长代表着双重身份:一是学校的决策者(而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二是学校内部协作群体中的“首席教师”。由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AASA)出版的专著《成功学校领导的技能》,系统阐述了转型后学校领导所应具备的技能:学校文化气氛的培育和评价、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职员评价、教师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和教育研究评价等。全美中学校长协会(NASSP)认为校本管理中的校长应具备卓越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果断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敏感性、对压力的忍耐力及交往能力。 职业校长的概念意味着对校长专业化的确认。职业校长的专业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教育和管理信念。包括学校观、教育观、教育活动观、学习观及自我观。 2、专业知识。包括学校管理的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教学和课程知识、情境处理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是前人总结的普遍适用的“原理”、“规律”或书本知识,而且富有“个人特征”的知识,每一位校长实际拥有的知识都渗透着价值、情感、审美等因素。校长不仅要吸收他人归纳的已经获得确证的知识,而且要拥有历经自身体验的“实践智慧”,并在学校管理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3、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即个人智力)和校长专业能力两方面。校长专业能力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与校长管理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如领导决断能力、情势判断力、学科敏感性,包括对改革过程进行规划、引导和控制的战略领导艺术和现代管理技巧;二是有利于深化校长对管理实践认识的研究能力及自我完善能力。 4、专业态度和动机。它们是校长职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直接关系到校长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它涉及校长的职业理想、对职业的敬业心(态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专业动机)和某种程度的专业动机能否继续(职业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简言之,职业校长必须具有自律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能力、基于学校发展的决策能力和学校文化的建设能力。 职业校长的目标是什么?职业校长所面对的是一个教育的服务组织,其重心是促进学生才能的发展,所以其目标是: 1、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Learning-Cen-tered Education)把重点放在学习和满足学生的真正需要上,这类需要来自社会和公民职责的要求。学校的课程必须建立在学习的有效性之上,而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强调促进学习和成就。知识社会要求生产者是一种知识型工人和问题解决者,能与市场的迅速变化相适应。因此,各类学校必须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发所有学生的全部潜能,并向他们提供获取成功的各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