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5111(2000)06-0064-07 一、问题的提出 曾几何时,教育开始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一时间,褒贬毁誉纷至沓来。可以说,教育批评已经成为世纪之交的一种非常突出和重要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虽然几年前就已经有人使用过“教育批评”这一词语[1],但是,教育理论界至今尚未有人正式界定“教育批评”这一重要范畴,更无人对教育批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如何回应教育批评作专门的分析与探讨。因此,我们对教育批评缺乏应有的理论认识和足够的回应良策,现实中,人们更多地对教育批评持一种漠视甚至排斥的态度,结果导致我们对于各种教育批评的一些认识和回应,一般只是就事论事地针对教育批评所指的具体对象进行反省与检讨,这当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回应方式。但是,在当前这个变革与更新日益加剧、教育改革和发展日益需要新的理论作支撑和先导的时代,教育批评所具有意义不仅仅止于这种批评所指的具体对象,而且也在于教育批评这种社会现象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笔者甚至认为,后者赋予了前者一种新的观察角度和新的解释框架。 因此,笔者认为,对教育批评本身作一专题研究,分析教育批评现象的功能和价值,探讨回应教育批评的一些原则和方式,无疑对正确认识和对待当前盛行的教育批评乃至推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育批评的涵义及特征 说起“批评”一词,大概谁都不陌生,但对“教育批评”这一术语,却未必熟悉。文学批评家T.S.艾略特在《批评的功能》一书中曾指出:“‘文学批评’作为一个组合词组,其核心无疑是‘批评’,‘文学’只是对它的限定。”[2]T.S.艾略特的这种概念解析方式并非仅适用于“文学批评”,对理解“教育批评”也同样颇富启发意义,据此我们认为“教育批评”作为一个组合词组,其核心亦是“批评”,“教育”只是对它的修饰和限定,以说明其属性和范围,从而使教育批评有别于政治批评、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社会批评等其他诸多批评形态。通俗地讲,教育批评是一种特殊的批评形式,是社会对教育的批评。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观之,本文所谓的“教育批评”,指的是现代社会中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具体互动形态,其基本特征如下: 1.教育批评范畴首先是一种对近年来所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和教育现象的理论概括,是分析这些现象的一种视角,而不单是一种现代的假设 近些年来,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乃至观念层面,无不备受社会公众的品头论足。这种批评日盛一日,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我们有理由以“教育批评”这一范畴对其加以概括。当然,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批评是人类社会任何历史阶段都存在的,甚至可以认为一部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批评史。但应该看到,由于传统教育(特别是正规的教育)只是少数人的事,人们对教育的“批评”具有个人行为性,故此,教育批评在当时尚未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教育的大发展使其与社会大众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关注和品评教育逐渐成为每个人的应为之事和能为之事,因此,教育批评的性质不再局限于个人行为层面,而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直到这时,关注教育批评方具有一种不可被忽视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教育批评成为我们必须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2.教育批评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更准确地说,本文所使用的教育批评是一个教育社会学概念 教育批评是一种体现教育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和互动状态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反映人们参与教育,和教育发生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形式。从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角度看,教育和社会都不是抽象的概念,二者均反映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表现为个人、群体、组织、集团、社区、民族、种族、阶层、阶级、国家、全球社会等具体形态。“教育”在这里也有具体内涵,既指单一的教育要素(教育零件),又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局部(教育部件),也指社会母系统之中的教育子系统(教育整体)。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无论“教育零件”,抑或“教育部件”,还是“教育整体”,都是教育活动的不同存在状态和表现形式。因此,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作为社会的载体的“人”和教育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之间所发生和形成的关系。而“关系”总带有具体性和客观性,教育批评作为一种关系形态,反映着社会和教育之间的互动特征。 3.第三,与其他批评(如政治批评、文学批评……)相比较,应该说教育批评这种社会活动具有更大的广泛性 这里的广泛性主要是就教育批评的提出者而言的。批评的广泛性与作为批评对象的社会活动的专业性有着直接的内在关联。政治、文学、艺术等无疑是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尽管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给人下过一个经典性定义:人是政治动物,但真正能够提出政治批评的人无论过去抑或现在,都不会占当时社会人群太大的比例。同理,提出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也不容易,究其原因,进入政治、文学、艺术这些活动领域(包括提出批评)是要以一定的训练和素质准备为基础的,没有准备或准备不足的人无疑会被挡在政治批评、文学批评、艺术批评等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批评形态之外。当然,如文学批评,除要求批评者有参与文学活动的兴趣和具有文学素养外,还要求批评者有某种禀赋或不为衣食问题所困扰的生活情况,这是因为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活动,毕竟是一种艺术活动,大多数为衣食而碌碌奔波的凡夫俗子是与之无关的。与政治批评和文学批评等批评形态不同,教育批评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即教育批评的提出者并非限于少数人:上自政府首脑,下至普通百姓,都可以对教育发表见解、提出批评,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不争的社会事实。究其原因还在教育活动本身。与文学、政治等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和现象相比,似乎人们更容易熟悉和自由进入教育活动。而且,今天的教育活动与老百姓的生活贴得更近了,几乎每个人都与教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包括对教育的参与和体验),虽然未必每个人都能够深谙教育,却至少也能达到略知一二的地步。因此,提出教育批评并非难事。但另一方面,教育活动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这一点使其又不等于饮食起居、迎来送往等一般的日常活动,扮演好教育批评者还是需要一定的素质准备的,这从当前的教育批评大量出自专家学者之口便能得到有力证明。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教育活动的这种半专业性特征决定了教育批评的半专业性甚至非专业性特征,也决定了能够提出教育批评的人较提出政治批评、文学批评、艺术批评的人多,因而教育批评较政治批评、文学批评、艺术批评等更具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