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口岸与美国对华贸易的缘起

作 者:

作者简介:
梁碧莹(1940-),女,广东顺德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山大学 历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美国对华贸易缘起于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通航广州。那时,广州口岸已有悠久的对外贸易的历史。第一批到来的美国人,不得不探索一种新的方式处理对华商务和人际关系。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0)06-0073-06

      美国独立的第二年(1784年),美国商人迫不及待地开辟了纽约至广州的航路,其寻找对外贸易出路以解决经济上困境的心情,比任何时候都紧迫和急切。当第一批美国商人来到广州口岸时,这座内外闻名的贸易名城,正忙碌地接待从四面八方来的各国商人,古黄埔港上帆船如林,呈现一片繁荣的贸易景象。美国对华贸易是在如此反差的情况下开始的。

      一

      1783年9月3日,美英签订《巴黎和约》,北美13州脱离英国独立,正式组成一个国家。这个新诞生的共和国,在欢庆其胜利的同时,又不能不面对当时国内的经济困境。美国面临的第一个困境是战争造成的创伤。经过与英国8年的苦战,独立了的美国毕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战争期间,为了支付军费,大陆会议和各州都印发了大量大陆券,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广大人民群众处于贫困境地。战争年代成立的邦联政府仅仅是一个具有州际联盟性质的政府,根据《邦联条例》规定,各州仍拥有自己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政府无权干预各州的经济活动。这样一个松散、软弱的政府,面对着战后纠缠不清的困境,几乎束手无策,十分迫切地寻找出路。第二个困境是英国的封锁。在战争中被挫败的英国对美国进行了报复,既抬高美国运往英国货物的关税,又严禁美国船只驶入加拿大与西印度群岛,这就扼杀了美国人对西印度群岛的贸易,堵塞了美国商人们的财路。原属美国盟国的西班牙也于1784年封锁了密西西比河口,严禁美国船只通行,造成对美国的威胁。(注:Samuel F.Bemis,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UnitedStates,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65,p.34.)曾与美国并肩作战过的法国在战后只勉强地开放了西印度群岛的几个海港,允许载货量60吨以下的美国船只出入。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初生的美国,“没有资源,没有资本,没有商业,没有朋友”(注: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2年版,第27页。)。

      于是,美国在向周边国家寻求贸易出路时,也把振兴经济的希望寄托在与中国的通航上。美国对古老的中国并不算很陌生,还在独立前,中国与北美洲之间虽然没有直接航线,但是,北美人民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走私而来的茶叶、辗转运来的丝绸和棉布间接了解亚洲、了解中国。1771年,费城的一份杂志介绍北美农业已成功地引进了中国的稻米、高粱和豌豆。该文还预言:“美国终将有一天会成为像中国那样人口兴旺的国家”(注:Jonathan Goldstein,Philadelphia and theChina Trade 1682~1846,Pennsylvania University Press,1978,pp.19~20.)。

      独立前,北美的居民已听说过有关广州口岸贸易的传说。美国人雷雅德曾参加过赴太平洋的远航。1782年他返美时告诉其乡亲父老,在美洲西北海岸以6便士买的一张毛皮在广州居然可以卖100美元;中国茶叶、生丝出口价格便宜,给贸易商人带来巨大好处。他竭力鼓吹美国人对华贸易,以毛皮去换取中国的茶和丝。虽然雷雅德的话有点离奇,但一个个远航中国的计划早在筹划中。1783年11月,大陆会议最高财政监督官罗伯特·莫里斯写信给美国邦联政府外交部长约翰·杰伊说:“我正要派遣几只船到中国去,以便鼓励其他的人从事商业上的冒险”(注:赖德烈著,陈郁译:《早期中美关系史(1784~1844)》,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页。)。12月18日,大陆会议收到了两位公民菲力浦·摩尔和约瑟夫·沃德的信,请求批准保护他们的船只驶往中国。摩尔还提出任命驻华领事的建议。(注:吴孟雪《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百年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正当美国人热切寻求通往广州的航路时,广州已是中国最大最主要和最繁荣的商港,在对外贸易中占有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

      广州是世界闻名的港口城市,其对外贸易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广州已是我国的主要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点。明清时期政府曾一度实行海禁政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废除海禁,次年宣布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为对外贸易口岸,分别在四处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撤销了漳州、宁波和云台山三处通商口岸,指定广州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粤海关也成为我国唯一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这种情况一直到鸦片战争为止。

      在清政府的广州封建外贸体制之下,所有来华贸易的外国人被严格地限制在3个地方:澳门、黄埔和广州城外的商馆区。澳门是所有外国船来华的第一站,是通往广州的第一道关口,每一艘外国船都必须在那里领取前往黄埔的证件。澳门“为夷人聚集重地”(注:梁廷楠:《粤海关志》卷七,页五。),在贸易季节以外,所有的外国人都要撤离广州到澳门居留。离广州12英里的黄埔港被指定为外国船的停泊所。广州城外商馆区是外国人居住和贸易的场所,外国人在广州居住期不得超过4个月,一切商务办妥后必须离开,前往澳门。于是,澳门、黄埔和广州城外商馆区就成为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地区。

      据《粤海关志》记载:古黄埔港的旧址“在广州府番禺县距大关三十里”(注:梁廷楠:《粤海关志》卷五,页十六至十八。),即今天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村,当年粤海关黄埔挂号口便设在这里。那里有税馆、夷务馆和买办馆。黄埔村昔日称“凤浦”,由于外商经常出入,外国船员将“凤浦”讹读为“黄埔”,久而久之,“黄埔”也因而成名。古黄埔港是各国船进口出口货物的集中地。在贸易旺季,停留在这里的外国水手为数达二三千人。许多人都住在黄埔的船上,只能分小批前往广州。一位美国商人曾记载黄埔岛上贸易的繁荣景象。他写道:黄埔岛“是一个住有好几千人的市镇,他们差不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外国船运有关,充当买办、装卸工、铁匠等。”(注:亨特著,冯树铁译:《广州“番鬼”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在贸易季节时,黄埔港上帆樯林立,舟楫如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