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作 者:
杨骞 

作者简介:
杨骞辽宁师大学科教育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问题,无论在哪一个时期,都是一个重要的热门课题。本文将要从两个新的角度探索现代教学方法所呈现的发展趋势。

      一

      众所周知,教(Teaching)与学(Learning)虽然是两不同的概念,有其各自的规律和特点、理论和方法,但是人们无论是谈论教,还是研究学,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谈论教学(Instrucaion)中的教,研究教学中的学。教学中教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我国明末清初时的王夫之所说:“推学者之见而广之,以引之于远大之域者,教者之事也。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学者之事也”。即是说,教的工作就是不断增广学生的见识,学习就是认真思考老师教导的道理。①在教育史上,教与学之关系,构成了教学论的重要理论问题,曾出现过种种学说;同时,在教育实践中,对教与学之关系的认识、处理和应用,也极大地影响着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因此,正确地把握教与学之关系,无论对理论建构,还是对教育实践,将起着巨大作用,将成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前提。而教学方法作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②应该成为联结教与学之主要形式,体现教与学关系最为明显的因素,反映教与学关系最为活跃的成份。因而研究教学方法不能闭关自守,脱离教学系统。正如有人所说:“过去,由于人为地割裂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整体联系,曾有过一些极端的做法,从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到丢掉课本盲目发现追求外国‘时髦’的教学方式,对传统一概否认等等,严重地防碍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③所以,探讨教学方法的发展规律,如果能以教与学关系为基础,必然是抓住了根本,会使得认识更深刻、更有说服力,结论也会更有普遍性、准确性。这是其一。

      其二,《教学法大全》(刘舒生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12月)一书的出版和发行,至少可以说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论领域内算是最为丰富的。如此之多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许多教学方法没有能在我国得到普及和推广,正如近来还有人撰文说:“大部分第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走老路子,用老方法,乃至于少数教师不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而在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上做文章”。④教学方法不能普及与推广,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必也有根本无法解决的因素,但是不能不说与教学方法本身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有关!换句话说,也就是对教学方法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还缺乏更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如果说,某一种教学方法能较好地体现或反映教学方法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那么即使这种方法不能普及,至少是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这也就是名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具体写照。对教学方法,我们认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核心的,乃是称之为本体要素的东西。在人们概括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参见“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文,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的基础上,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三论”、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角度,我们提出教学方法的本体要素为“讲、听、看、行、思”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五个方面。这样,从实质上讲,教学方法也就是讲、听、看、行、思等五个要素在不同的层次上,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所做的一定的组合(详见张云鹏等文“教学方法的本体要素浅析”,载《教育科学》1994年增刊)。以这种观点,展望教学方法的发展,必将使得结论更富有预见性、适用性。

      二

      从上述观点出发,可看出教学方法有如下发展趋势。

      (一)有机性与合作化

      教与学二者不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即表现出有机性。教与学关系的这种有机性反映在教学方法中必然有:

      1.教师的“讲、听、看、行、思”的有机配合与学生的“讲、听、看、行、思”的有机配合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必要前提。教师在教学中无论充当什么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还是学生的榜样,心理治疗工作者,就教学方法中的教而言,实质就是“讲、听、看、行、思”的有机统一。只有讲、听、看、行、思协调一致,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地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作为以系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品德为目的的一个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范畴内,也应是“讲、听、看、行、思”的有机结合。我国古代荀子的“闻”、“见”、“知”、“行”,《中庸》的“学”、“问”、“思”、“辩”、“行”以及“朱子的读书法”等等都是对学生的学最恰当的概括。

      2.教师的“讲、听、看、行、思”与学生的“讲、听、看、行、思”相互依存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证。教师的“讲、听、看、行、思”是以学生的“讲、听、看、行、思”为起点,为目的的。比如有的学生有较好的听觉辨别力和听觉记忆力,善于用听觉来获取知识,听课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学生有较好的视觉观察力和视觉记忆力,需要看才能留下深刻印象;有些学生则有较强的运动记忆能力,善于在动手过程中获得和理解新知识;有些学生虽没有上述某一方面的明显优势,却能调动各种感官,采用多种方式去获取新知。教师只有以这些特点为起点,开展教学,才能卓有成效。而学生的“讲、听、看、行、思”要以教师的“讲、听、看、行、思”为其内容和条件。学生听的内容是教师有目的讲的;学生看的东西,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学生的思考也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之下进行的。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如果忽视或放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就很难提高教学成效。

      3.教师的“讲、听、看、行、思”与学生的“讲、听、看、行、思”有机配合才是最佳的教学。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听;教师想得再周到,学生不按要求去做,一切都是枉费。巴班斯基也认为,教学方法的本质就在于教师与学生的二位一体的活动,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相互联系着教师与学生一定的活动方式的构成体。在我国的教学论著作中“在论述讲授法时,差不多都是仅仅论述教师如何讲的活动,而很少论述学生如何听的问题以及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听的问题。关于演示法,也差不多都是仅仅论述教师如何演示的活动,而很少论述学生如何观察以及教师如何指导观察。……,其它各种教学方法都有类似情况”。⑤显然,这种割裂教与学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是不科学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