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冲击与教育改革国际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教育体制受着极大的冲击。对此应取何种对策?不妨通过国际比较来借鉴某些经验和教训。

      一、各国现象综览

      综观各国这方面的现象,显出多彩纷呈的图景。

      在美国,市场与教育的联系历来紧密。如今,从宏观到微观,从正面到负面,都无情地冲击着教育。在宏观上,美国人惊呼:“若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蓝皮书)第1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集次和页码)“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正在削弱。我们竞争对手生产力的增长超过了我们。……正象过去在发生经济和社会危机时美国人求助于教育那样,现在又一次适时地提出改进青年人的……教育要求,使美国……再一次恢复全面的竞争力。”(第2集,第265页)可见,美国立于世界市场竞争能力这一宏观战略目标来推动教育改革。另外,还采取了大量把市场机制引进教育领域的具体措施,如在基础教育领域,取消就地上学的僵化机制,而推行自由择校的竞争机制,并在培养目标上制定了顺应市场需要的五种基本能力,即支配资源、组织信系统、运用技术手段、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区别对待研究性高校和应用息、操控性高校各具特色的职能,大力推崇某些高校的应用研究、技术转让、有偿服务等特长。这都说明,美国教改中正在积极顺应市场的正面冲击。另一方面,在某些教育环节上美国又不得不设法对付市场的负面冲击(下面将专门谈及这点)。

      在英国,市场意识猛烈地冲击着传统教育观念。众所周知,英国教育界,尤其高教界,传统上重视学术性,并以此而自傲,却藐视商贸和实业开发,“轻商”思想甚浓。如今,这种心态开始改变。英国教改绿皮书称:“尽管现有的大学是纯学术精华的主要维护者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主要源地,但它们并非整个高等教育的范例。”“大学特别需要大力提高应变能力。……关心其对社会的态度,特别是对工商业的态度,要注意提防‘轻视经商’的势利观。……要谨防削弱创业精神……”(第1集,第320,321页)。

      法国教育界对市场冲击有何反应呢?从80年代以来的法国教改文献看,很少提及“市场”字眼,但十分强调“职业化”(实为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强调与工商经济界的接触和交流,鼓励同产业界的合作研究,并且《高教法》明文规定:“学校可以通过公约的形式,提供有偿服务,利用专利和许可证,买卖自己的产品,并且可以在自己所掌握的生产资源的限度内,……投资和开设公司”(第1集,第264页)。

      日本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强调其背景是“结束了追赶型现代化时代,正在从发达工业国的成长期步入成熟期”(第3集,第113页),其基本战略思想是,通过建立终生教育体系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日本教改文献只字不提“市场冲击”。但这并不奇怪,因为“市场”反映出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内容是人才、科技、国力的竞争。何况,“终生教育”和“国际化”的职能之一就是应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俄罗斯教改的背景,是其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因此反映在教育体制上,除开鼓励学校可以私有化以外,还规定学校可以是“商业性”的,可以从事商业活动和对外经济活动,有偿服务就更不在话下了,似有“教育商品化”的势头。

      以上是某些国家在市场冲击与教育改革方面呈现出来的共性与个性。下面来进一步具体地看看各国如何利用市场的正面冲击,又如何对付市场的反面冲击。

      二、积极利用市场的正面冲击

      在这方面,英国最为典型。如前所述,英国是一贯重视学术性的国家。即令在今天,当它开始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时候,也仍然坚持学术性,并且认为,“关系到学术发展的基础研究,理论性的但具有明确的应用潜势的战略研究,对工业,因而对国民经济来说,是同应用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一样重要的”(第2集,第704页)。

      在此前提下,如今英国特别强调利用市场杠杆把教育推向发展经济的主战场。对此,英国教改绿皮书(第1集,第316~396页)和白皮书(第2集,第673~743页)用了很大篇幅进行阐释。归纳起来有如下要点:

      (1)高校与工商界联系的意义是:可以使高校的教学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可以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移;有利于用人单位对高校教学计划的学术思想施加影响;有利于培养高校及其师生对企业的积极态度;校企双方均可得益(包括高校从中获得资金和设备)。

      (2)高校与工商界联系的内容有:在人员方面,派遣企业界人士在高校学术领导机构中任职,设立“工业教授”职称,在高校委任工业联络官,高校与经营界或用人单位联合选任教师,在教师的交换、培养、提高上进行合作。在联系方式方面,有双方签订教学、科研、技术合同,高校进行技术转让或提供科技咨询,帮助企业培训所需人才,企业则给工读交替制提供实践场所,给学生提供助学金,创办教学公司、科学园、商业俱乐部,等等。

      (3)高校对此已经采取的一些“好做法”有:

      △在决定教师晋级时,对其在应用领域所做的咨询工作及其他有益于工业的工作予以考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