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作 者:
杜玫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非智力因素由于其引动、定向、激励、强化的作用,影响着智力活动过程,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促进了智力质的飞跃,从而加速了智力发展速率,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可概括为:学习效果=智力+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智力活动智力发展速率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成功地完成学习活动,不仅需要有较好的智力,还要有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以及必要的注意力集中状态和谦逊、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格潜质。这些良好的个性特征均属非智力因素,其发挥状态如何,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对学习个人智力的发掘,无疑地也产生或正或负的效应,因此,对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试从智力活动、智力发展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对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作一刍论。

      一、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活动过程

      非智力因素是指能力和能力之外的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在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如果把人的整个智力活动的全部心理活动看成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是由两个子系统协同作用构成的。其一是智力因素构成的子系统,它起着智力执行、操作的功能,承担着对智力活动内容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任务。另一个是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动力、调节系统,它虽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智力活动,但却起着引动、定向、激励、强化智力活动的作用。人在智力活动中,积极的感知、有目的的观察、以及思维、想象等活动的积极开展,与对活动内容怀有浓厚兴趣、对活动目的意义的认识分不开;而紧张艰苦的脑力劳动的持久开展、必要的注意集中状态、思维的独创性、想象的广阔丰富等又与人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时刻都在起作用,它不仅发动、调节、维持智力活动过程,还能弥补人智力上的某些不足。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事物的实质。浓厚兴趣所激发的求知欲能使人废寝忘餐、专心致志,并以苦为乐,达到较高的学习境界。相反地,当人对智力活动本身缺乏兴趣时,轻者则感到索然无味,重则把学习活动当成苦差事,当然便极大地削弱认识活动过程的效果。动机则是促进人活动的内部推动力,它对活动具有选择、定向、维持的作用。明确的活动动机,使人在智力活动之前对活动任务的目的、结果、必要性、可行性、计划、步骤等清楚明了,这能在活动过程中加以调整、有所趋避,而当动机强度适宜时,它对活动的维持、保证活动目标的正确性也起重要的作用。据对成就动机的强弱在完成困难任务的坚持性上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者中,有46.7%能坚持任务的完成,而成就动机弱的仅有2.2%能完成。研究也表明,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都与学习任务的完成存在着正比相关。因此,兴趣、动机对智力活动开展、深化、维持以及活动目标的达成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而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激活、动力、转化。情绪发生时,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心理现象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影响整个大脑的机能。研究发现:愉快情绪有利于操作,有利于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的开展。动力作用是指情绪对智力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积极的、乐观的情感在活动中表现为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忘我的痴情,驱使人的智力活动更加积极主动,这是增力。相反的则会减弱人的活力,压抑人的智力活动,这是减力。从这一点看,情绪能放大或缩小人的内驱内。情绪情感还能把智力活动的结果转化成有效的强化物,当人取得成功时,成功的体验会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水平,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相反地,失败的体验往往会使人紧张、焦虑、自卑、消极,导致动机水平下降,积极性削弱,尤其是屡遭失败的消极影响更大。也有不少人在遭到失败后,动机水平提高,动力增强。总之,情绪在动力转化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良好的情绪会使活动进程加快并能顺利完成,否则进展缓慢或向相反方向发展。因此,在各种智力活动中,“情感投资”往往是高效的。

      在智力活动过程中,目标的坚定性、毅力的坚韧性,自强自信等人格特点又与人的意志、性格特征紧密相联。意志坚强、性格优良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意志在智力活动中具有定向、维持、监督的功能,它能使人坚定目标,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不断调节、支配个体的行动指向预定目的。故墨子说:“志不疆者智不达”。而积极良好的个性特征不仅有助于提高智力活动的效果,而且还能够补偿智力与能力的某些不足。如观察力差可通过培养主动性、坚韧性等性格特征加以补偿;而反应迟缓则可通过勤奋、刻苦的锻炼来提高灵敏度,并以细心、一丝不苟、认识负责的踏实作风,来保证智力活动达到预定的质量。慢智思维的人经过艰苦和充分的脑力活力,也有可能达到智力活动的高水平。常说的“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道出了个中的道理,这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常常超出人们的认识”。

      非智力因素之所以能对智力活动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有其产生的内在机制。从认识理论的角度来看,兴趣动机是一种个性倾向性,它一产生便会激起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导致认识结构平衡的打破,从而发生一种心理推动力,力求建立新的平衡,推动认识图式的不断扩建重构。从生理机制来看,人的智力活动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是互为一体的。当人对活动本身怀有浓厚兴趣、并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热忱时,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注意神经元”以及与智力活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的活动活跃,这就保证了大脑对新信息的选择、分析、整合;同时,无关的干扰被排除于意识之外,神经联系广而快,使得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表现出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有关的事物,观察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加强。想象力丰富,情绪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此时,神经系统活动的某些弱点如想象狭窄、观察片面、慢智思维等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补偿。如此,非智力因素的正常发挥对于智力活动过程便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把非智力因素看成是一个动力系统,没有这个系统的启动和积极活动,智力活动过程便无从顺利开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