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上)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强调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然后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在创造性思维研究中的五种偏向,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六要素结构,讨论了其中各要素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及培养途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才

      1999年6 月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关于素质教育的新提法,这种提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素质教育为什么要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理由很多,但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所指出的:“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主席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中央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新论断,显然是根据我们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即当前的时代特点:不创新就要被动挨打,不创新就会被任人宰割,不创新就没有你生存的空间。1999年上半年在南联盟所发生的一切,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所以,是形势要求我们创新,是时代在呼唤创新人才。

      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1.什么是“创新”和“创新人才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没有创造就谈不到创新。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因为创造了生产工具才使人类脱离动物界;因为创造了语言文字才使人类脱离原始人的蒙昧状态逐渐发展成为有高度智慧的现代人。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创新。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通常也简称之为创造思维)。这是因为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有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显然,创新意识要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前者(创造性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后者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即写成文学作品、谱成乐曲、形成绘画或是制造出各种专利产品)。可见,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基础,离开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创造性思维,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产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创新能力”也不过是事倍而功半的傻干,甚至是徒劳而无功的蛮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

      既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即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来考虑、来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自1998年初江泽民主席大力倡导创新能力以来,全国上下对“创新”问题日益重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到处都在讲“创新”——论述“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章、论著成篇累牍、数不胜数,却没有一种说法能建立在比较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即能从理论上阐明创造性思维的结构和形成机制,能建立起比较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心理模型,因而目前的许多创造性思维理论,往往是包含部分的真理,甚至可能还有一些错误的成分。

      事实上,如果对创造性思维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就必然会迷失方向,甚至把过时的或错误的东西当时髦。目前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在创造性思维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偏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当前学术界在创造性思维研究中的五种偏向

      (1)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

      目前国内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在讲创造性思维时,不讲别的,只讲发散思维,以为发散思维就等同于创造性思维。现在市面上有一套颇有影响的高考复习指导丛书,其书名分别取为:“数学发散思维”、“物理发散思维”、“化学发散思维”、“语文发散思维”……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反映。其实,发散思维固然是创造性思维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它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也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思维活动指明方向,即要求朝着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理论相反的方向去思维,其实质是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发散思维的这一作用是很重要的,但不应夸大,而且要看到它仅仅起这一个作用(思维定向作用);发散思维并非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主体,更不是创造性思维的全部内容。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60—70年代所持的基本观点,现在早已过时,而我们很多同志仍把这种片面观点当作时髦到处宣扬。

      (2)将直觉思维混同于形象思维

      直觉思维是目前心理学界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因而对其本质以及思维加工特征还不十分清楚的一个领域。正因为如此,所以不仅在一般群众中,甚至在一些学者中也流行一种说法:“直觉是第六感觉”。什么是“第六感觉”,就是一种说不清楚的、莫名其妙的感觉。“直觉”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一种凭空而来的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这种对直觉的理解是不对的,直觉是人类另一种重要的基本思维形式(它与形象思维、时间逻辑思维三者并列、缺一不可),而不是在五种感官所产生的五种感觉之外的第六种感觉。直觉思维加工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