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主体性培养与教育民主化

——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特点及方法的认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邰学群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原文出处: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明确指出了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各级各类教育在当前和今后要解决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创新活动是指与重复性活动相对的一种高级开拓性实践活动,具体来说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突破传统的行为方式和规范去变革对象,特别是变革以前尚未接触或认识的对象,创造具有新质的客观对象的活动。在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创新活动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称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的表现,二者是一致的。

      应明确的是创新不仅是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出,也包括对于自我具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马斯洛将前者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将后者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基础。所以,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兼顾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对于传统的整齐划一的“入学——按一定模式培养——升学或就业”的加工式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而言的,它要求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培养模式、教育管理体制、教学方法、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师生关系等的一系列变革,是由守承式教育向创新式教育的转变,由整齐划一式的培养到注重个性培养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以使对学生的培养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迫切需求,又要符合国际社会大的发展趋势,使其具有以可持续发展为特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以民主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注重对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的培养。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GNP 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这种发展观较好地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对学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体现的特点。

      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指的是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来尊重学生、影响、教育、引导学生,使其具有健康的发展观,即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与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是一个不停顿的发展过程。当然,社会也应为此创造积极的条件,如终身教育等,使人在自身得到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当代人也为后代的良性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应放在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合睦相处这一大背景中去考虑。即,对即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学生进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来,目的是使学生在其一生中不断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共同推进着社会的发展,为自己、为他人、为后人创造着更好的发展条件,这也是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也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所以,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着眼于当今又指向于未来,对社会进步、民族昌盛、国家富强具有跨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二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随着人的主观意愿产生的,是在明确的意识、扎实灵活的文化基础知识等条件下产生的。培养学生具有以可持续发展为特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来讲,应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入手。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在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与自身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人在与这三者的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决定着处理与社会、自然界关系的行为方式,创新活动就是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所以,构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在潜质就存在于人的主体性当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这种潜质,都具有使其转化为现实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人的主体性既有个体化的特殊性,又有社会化的一般性特点。其关系是社会化决定个体化,因为主体性的内容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个体化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化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主体性的个体化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化而孤立存在的,若不能实现向社会化的转换则失去存在意义,转化的实质在于使社会的需求成为学生个体的需求,在满足这一需求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是决定人类发展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使学生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指向每一名学生的,也是民主的、大众化的教育所追求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