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的时代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立风(1958—),男,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副主编、助理研究员。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原文出处: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从素质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适用范围的演进等方面阐述了素质教育只有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时代里脱颖而出,具有浓郁的时代性。它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思想教育体系并从基础教育拓展到教育各个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选择。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6951(2000)02—0120—(06)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给21世纪的中国教育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目前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均有一些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在此仅就素质教育的时代性作一浅显的论述,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

      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时代所产生的新生事物。对于这一论点,恐怕教育理论界并不完全认同。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虽然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里是引发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一场革命,但从形体上看似乎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思想。它的出现委实让我们似曾相识,似乎只是历史的回声,甚至有人认为是昔日一些提法的翻版,或者说我们过去已有的全面发展教育观、通才教育观与其大致相同,对素质教育的提法尤其是引入高等教育提出质疑。然而,翻阅各种辞典则不曾有这一词语,各类文章也均无素质教育之表述,而它产生的实际影响作用亦颇具改革之色彩,过去的一些教育观在深度与广度方面与其无法比拟。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既是对传统的先进教育思想的承传,又是特定的时代所酿就的、所推出的新的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始终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题,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直薪火相传,岁月的转换并不能导致其完全断裂。中国教育亦是如此。由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也与其它时期有所不同,那么,教育思想也不应一承不变,否则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诚然,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其相似的一面,但较之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有其更广的社会背景、更深的思想内涵,是新时期中对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发展与创新,颇有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正因为素质教育的鲜明时代特征,所以才只有在改革的新时代里发展、成熟,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直至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在我国教育史上,曾飞溅出素质教育的思想火花。从《礼记·学记》、《苟子·劝学》、《论语·先进》等论著中都可以寻找到两千多年前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等先师们提出的“求出,故兼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也智,长善而救失者也”教育观中均闪耀着素质教育思想。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主义”(即军国民教育、实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亦颇具素质教育的特征。那么,为什么此种先进的思想在当时不能得以弘扬、发展而遭到扼杀呢?主要是政治制度等深层次的原因,在封建社会里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为其利益服务的工具,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及其附庸科举制度与创造、创新教育格格不入。虽然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并非一无是处,但其考试内容、方法的陈腐加上各种腐败现象形成一个错误的导向,使中国教育陷入了人才培养的泥潭中,导致学子们埋没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里,以功名利禄为价值取向。由于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的创造能力和限制了思维空间,使中国近代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再也没有出现类似四大发明的科技成果。教育的落后导致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落后,这是中华民族在近代饱受外国列强凌辱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汲取了历史的教训,采纳了古今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此应该指出,当时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其他原因,教育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力规律发展,虽然教育要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但过分强调它的服务性、政治性就使教育偏离自身发展规律的航线。上述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发展教育思想虽蓄含着一定的素质教育成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完全贯彻执行。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教育长期受“左”和“右”的思潮干扰,所处的社会生活中没有给素质教育提供产生、发展的土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亦是时代之局限。

      关于素质教育这一词语的产生时间,教育界、学术界则认识不一。一曰产生于20世纪80代末90年代初,见于一篇文章中;一曰是北京市某中学一位校长在讨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一次会议上首先提出来的(注:萧宗六:《高等学校何必套用“素质教育”》,《江苏高教》,1999年第 1期。),依此说法素质教育应在1992年左右出现。当然,就此问题还有其说法。在《中国教育报》的一个综合报导中指出素质教育词语的出现是在1988年的一篇文章中,但并未指出具体出处。在有关此类问题的研究中,只有最近教育部一位官员撰写的文章中,明确地指出发表在《上海教育(中学版)》88年11期的署名言实的《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为最先推出素质教育的。这应该是一个权威结论。一篇年代并不久远的文章出处为什么令许多人不得而知呢?笔者认为有几种原因,一是社会上的“浮躁”现象在理论界的反映,治学不严谨,对事物不作认真细致的考证,“听风”、“赶浪”;二是这篇文章在当时只是时代潮流的一朵细小的浪花,只是一种探讨性的学术观点,并没有引起广泛的特别是领导层的高度重视,起到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直到素质教育问题摆在桌面上,人们才蓦然回首,张望一下该事物的的首创者;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重实际内容,轻表现形式,不耗费精力去考究事物的产生,而重在研究事物的本质特性及发展前景。笔者以为言实这篇文章固然有其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就素质教育而言,并非起关键作用,没有这篇文章,素质教育也还会以种种方式表现、表达出来,因为这是时代的呼声,是不可回避、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