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体系的哲学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延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少将,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自然辩证法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目前,我们国家在发展和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我认为不仅仅是资金和体制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更重要的是理论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因为哲学问题直接涉及到人的智慧问题。毛泽东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更是一位哲学泰斗。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著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指引着中国革命胜利地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在六十年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下,毛主席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试图解决当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小平同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摸着石头过河”、“一国两制”理论,无不处于哲学理论的前沿。

      1 知识创新在中国所遇到的难题

      毛泽东同志在研究中国民主革命问题的时候,有一段极其精彩的话:“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同志的话,是对我们后人的告诫,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妨类比地说:“21世纪科技、教育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21世纪国家发展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在以实物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经济和以电子传播为中心的信息经济时代中,要想真正体现生产力的作用,必须首先使其渗透到劳动者的头脑中,使劳动者完全理解和掌握它,再通过劳动者的头脑凝结于机器设备和电子产品里,进而发挥生产力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作用(包括:受教育程度、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

      由于人的创新能力使得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业技术升级不断加快。当科技成果高速度、大批量地融入经济,生产工艺越来越智能化,经济效益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而不再是有形的资源。生产逐渐处于科技的统帅之下,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不可抗拒地扑面而来。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呈指数增长趋势(如图所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前500年出了50万部科技著作,近5年出了50万部。你说谁能跟上时代发展?

      原有的产业、行业划分界限被冲破。科研、教育部门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部门”,而成为创造财富的产业部门;科技产业也不再是那种生产社会公共品的“公益事业”,而成为国民经济再生产的重要环节,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在发达国家中,不断出现的新兴行业和新兴领域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表现。

      其实,随着工业经济不停顿地前进,必然遇到物质资源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而只有在人类的智慧和知识创新的前题下对物质的利用才不会遇到“枯竭”的尴尬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当知识的生产发展达到所有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所有生产要素都需要知识去更新和装备时,作为一切知识的来源和科技的诞生地——“教育”就变得异常重要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拿美国的硅谷和中关村作一个对比。作为现代科技创新的龙头,美国硅谷创造的奇迹大家都已经知道,这么一个小地方每年的产品销售额竟占了全球电子工业年售额的40%,其主要原因就是凝聚了一大批有创造能力的知识创新人才。座落在硅谷的斯坦福大学中每年毕业或肄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选择的出路都是创业,这种特有的教育方式成为保证硅谷繁荣继续发展的主要支柱。

      

      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图

      2 教育创新的实质

      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其实是完全以教育为本的经济。这是由知识经济(智慧经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实质是人的问题。科教兴国,定位非常好。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知识,也不可能离开一定的教育。但是,以往的经济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以土地为基础,工业经济时代以机器、厂房、原材料等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为基础,知识和教育只不过处于辅助性地位。知识经济就不同了,它以知识为基础,其本质特征是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知识资本和知识创新,而不是物质资本或金融资本。物质时代吃产品,用的人越多价值越大,信息时代吃比特,越新越有价值。这当然不是说知识经济不要“物质”,而是获得“物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来我们的信仰是辩证唯物主义,应该理解“变”(即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可为什么在教育这个问题上从体制到教育方法再到教材编写却长期墨守成规、缺乏变化呢?这些弊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不变则死、一变就乱”的恶果。例如,“文革”倒是变了,却变出个张铁生的“读书无用论”;军队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曾一度变为“不要本科、大专,以中专为主”,这一变整整耽误了一代人。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人们面对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和奥秘无穷的科学技术,要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正确选择“做什么”,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新型教育方式和教育创新才能解决。要对受教育者的“性格”、“技能”、“创新思维”、“体魄”等等从小抓起,而不是仅仅是知识的堆积。从这一点说,教育是知识经济生成和发展的根本。此外,从知识经济的运作看,知识经济的推动力量是电子和信息革命,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数字化信息革命,这一革命的爆发地是高等学术和科研机构,其成果的传播主要靠教育;知识经济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与开发、销售以及职工培训,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而对于素质的内涵至今没有被“教育者”们定好位,恐怕还是将“听话”、“老实”、“本分”等作为好学生的标准。这就使得企业和社会对人的教育功能的标准问题,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在这里我要请大家注意,其实这里谈到的教育概念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我们以前提出的学校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事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知识阶层成为社会主体。要把这么大数量的劳动力培养成为不断掌握新知识的“知识分子”,没有强大的教育支撑是不可能的。而要使这些“知识分子”能够完全的适应发展的需要,没有合理的教育创新体系也是不行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