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治黄保漕对徐淮农业的制约作用

作 者:
任重 

作者简介:
任重 江苏宿迁市水利工程处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徐州、淮阴地区在汉、魏、唐、宋时期,一直是发达的农业经济区之一,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这里既是畿辅之地,又是明政权起家的根据地。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政策,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农业人口相应增加。明成祖迁都北京,庞大的中央机构和军需民食仍赖南方供应,于是产生了破坏不堪的运道与每年四百万石漕运的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明政府制定出“治黄保漕”的总方针。很明显“保漕”是根本目的,“治黄”是达到目的手段,因此在实施中不可避免地违反综合治水的科学规律,造成黄淮下游的徐淮及周边地方自然灾害严重、耕地减少、农业人口下降,对农业经济产生严重制约。

      明王朝发祥于黄淮地区,朱元璋祖籍沛县,迁至句容再迁至泗州,童年、青年一直生活于黄淮之间。他曾祖父、祖父衣冠葬处,父亲的实葬处,合称明祖陵,在今盱眙县境。明王朝开国元勋大都为黄淮中下游人,明定都南京,这里为畿辅要地,也是支持明王朝统一中国,巩固政权的经济供给基地,故实施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加上黄淮人民在金元残暴统治下,一旦获得解救所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恢复,农业人口增加,发展到向外输出桑种的水平。成祖迁都北平,政治中心北移,而经济中心未移,庞大的中央机构和军队的俸禄、军需、民食仍赖南方供应,每年四百万石的漕运,成为关系王朝政权存亡的大事。唐、宋漕运运道泗水、汴水、山东运河等京杭大运河,因金元水患失去原先畅通的优势,海运风险太大。在这个基础上,明政府坚持内河漕运,设想出“治黄保漕”的方针,显而易见治黄是为了保漕,保漕是为了保政权,一环扣紧一环。对居于重要位置的治黄环节,从成祖到孝宗约80年间,宣宗、英宗、宪宗诸皇帝都未能解决好黄患与漕运的矛盾。漕运日益影响王朝的安危,山东运河一再决口堵塞,漕运受阻朝廷惊恐。孝宗弘治八年(1495)明政府决定,为防止黄河再北决堵塞山东运道,断然断绝黄河北流入海路线;再防黄河分流入淮冲毁祖陵,悍然限制黄河全流占泗水河床入淮出海,黄运合一。黄淮并涨、淮水受黄水顶托下泄受阻,轻则淮河中上游泛滥成灾,重则洪泽湖高家堰决口、里下河遍成泽国。沛县飞云桥至安东云梯关六、七百里平原,因泗水河床淤积垫高,洪涝交加,灾害严重。本文着重论述治黄保漕政策的形成、发展,以及实践中对徐淮及其周边地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

      一、明初徐淮农业生产新形势

      朱元璋称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开国君主,他本人和他的重要臣僚布衣起家,与农民息息相通。他们有一种不忘典祖的传统思想,不忘对明王朝建立有过不可磨灭贡献的徐淮人民。另一方面在未建国时,虽然攻下南京,但元朝势力仍雄居北方,要保卫南京,扩大胜利,统一中国,必须巩固黄淮根据地。所以朱元璋的重农思想首先在黄淮流域徐淮泗濠地区实践。他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率儿子和近臣常至黄淮深入田间农舍,一再告诫说:“夫农勤四体务五谷,身不离畎亩,手不释耒耜,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榻,所服不过练裳布衣,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饭,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①。他认识到: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的标本利害关系。

      朱元璋对恢复发展徐淮一带农业生产采取了三项重大决策:

      1、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朱元璋称吴王的那一年(元至正二十四年),五月大旱,他自己以天下大旱减膳素食,复令徐、宿、濠、泗、寿、邳、东海等郡县,对农民桑麻谷粟税粮徭役尽行蠲免三年。六月大雨又令:朝贺罢女乐,减少府、州县官俸、节约开支减轻农民负担②。洪武三年(1370)战争尚没有结束,中书省建议对河南、山东、北平、陕西、山西,及直隶淮安诸府屯田征赋,凡政府给耕牛种种的十税五,凡农家自备耕牛种种的十税三。朱元璋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下诏不征,且再免三年,三年后起征的税率按初亩税一斗。亩税一斗要比“十税五”、“十税三”轻得多③。

      2、兴修水利。明初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就全国共性要求而言,立国初朱元璋下令给地方官员,要求对民间上疏水利条陈者,立即上奏朝廷。洪武二十七年(1387)八月乙亥朱元璋遣国子监生员,分赴天下郡县督吏民修治水利。上谕:“朕尝令天下修治水利,有司不以时奉行,致令民受其患。今遣尔等往各郡县,集吏民,乘农隙相度其宜。凡陂塘湖堰可潴蓄以备旱熯,宣泄以防霖潦者,皆宜因其地势修治之。”次年总计全国开塘堰40987处,河4162处,陂渠堤岸5048处④。就黄淮局部地区而言,除共性要求外,对黄河保持分流方针,大分流分为南流、北流入海走向;南流又分由颖河、涡河、泗水分流入淮出海走向。对淮河采取提高洪泽湖蓄洪能力的方针。这些技术措施,它的科学程度有待于水利史专家学者探讨评论,但在当时的这个地区,起到了排蓄兼有,降低洪势,减少泛滥,保持相对稳定的作用。

      3、移民开发。金元时期北方流民涌至江南,人口日益膨涨,而黄淮劳力不足,地多不治。朱元璋采用移民政策,解决人多地少与人稀地旷的两对矛盾。移民者都由政府供给路费、耕牛、农具、种子。在种植结构上规定桑麻木棉枣柿栗桃等经济作物,要占耕地的一半,另一半种植粮食作物,免征三年税赋,促进农业资金积累和再投入。苏、嘉、松、杭五郡,“地窄民众,无田业者,逐末利而食不给”。洪武三年诏示天下:“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无田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从者四千户。洪武九年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田凤阳,洪武十五年、十六年,迁番禺、东莞、增城、清远人于泗州⑤。

      明政府还号召原黄淮流民,回原籍复耕。规定两条:①还本籍复业,赐复一年,老弱不能归或不愿归者,“令所在著籍授田输赋”。②不论产权属谁,凡能开荒者,皆鼓励垦种,免征三年租税。谁开垦产权属谁,原产权主回来,以附近荒田补发,不得侵占已被开垦的良田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