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面对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国家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也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中心任务。因而,高校必须面向未来,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成长寻找新的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21世纪对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1)具有进取、创新精神;(2)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时代责任感;(3)具有明确的奋斗方向;(4)具有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5)具有较强的容纳、吸收知识的能力;(6)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较深的专业知识、较广泛的交叉学科前沿知识;(7)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精神。针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们的人才培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一 人文素质教育——学会做人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了一个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是面对科技高度发展和知识广泛应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又被人当作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无节制地用作向自然索取的工具,为人类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灾害所发出的深刻反思。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态危机、道德伦理的滑坡所带来的困境成为科学巨子以及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回归自然、呼唤人文精神,在21世纪逐渐成为主导的倾向。尤其高校在担负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任务时,应确定的首要任务是教他们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距世纪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学会做人”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我们通过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或许能找到其中的答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们学会做人。它是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它需要通过对人文知识、人文科学的学习和熏陶后内化而形成。人文科学包含着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也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也包括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乃至发展经济,协调人际关系等。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教育,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仅要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而且要做道德高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在进行教育中,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和核心作用。通过改革教学内容,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加大人文科学课程比重,文理交凡互相渗透,建立统一的各专业必修的人文科学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艺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人生修养、语文基础等,使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互补,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念,培养人文精神;并且可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人类,关怀人与社会,关心未来,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做精神文明的人。 二 终身教育——学会生存与发展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创造的知识呈指数性增加。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仅仅在宇宙空间技术领域中,就出现了12000多种过去不曾有过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科学发现、发明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的周期也愈来愈短。在美国,电话普及用了75年,电视机用了30年,而计算机仅用了10年。与此同时,知识的更新周期也大大加快,20世纪初为30年,50年代后为15年,70年代至今,缩短为5年。过去学者的知识在校时可获得80%,工作后再学20%;如今,90%的知识需要靠工作后再受教育而获得。最近,复旦大学电光源系对毕业生搞了一次跟踪调查,毕业生中,有80%的人觉得自己的知识陈旧、不够用,缺乏新知识、新技能,迫切希望学校、社会提供学习条件,以便经常更新知识。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日新月异,使越来越多的人难以适应新的生产程序、新的产品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我国也将面临此类问题,国家将对4000个工种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目前我国还面临着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和企业的优化重组,为适应这充满竞争的生存环境和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人生中需要适应岗位和再次选择职业的可能成为现实。因此,为了适应知识、工艺、产品更新换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今后,学习将成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教育将贯穿人的生命的始终,终身教育成为现代人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教育制度为个人提供终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的机会,使其进行系统性学习以适应变迁需求,达成自我实现目标,增进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与动机。终身教育包括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形态。实施终身教育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一种是回到大学学习第二专业;一种是企业或研究机构自己培训;一种是社会业余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中回归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形式的蓬勃兴起,为终身教育开辟了良好的学习途径。政府应更加支持、关注教育机构所实施的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等,教育机构也应进一步扩大专业设置,规范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切实保证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可采用到校进修或远程教育为“回归者”开放绿灯,为他们再次充电提供最新的前沿领域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劳动培训部门和企业的培训机构应定期对社会就业人员、企业员工和各级管理者进行上岗培训与业务再提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