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石岗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贾建梅 邯郸市委党校

原文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从概念界定、必要性可行性和如何进行三个方面论述了人文素质教育问题,试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思维框架。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7 期

字号: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为自然之精灵。整个社会和自然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序上影响和制约着社会和自然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而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一

      人——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是经过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经受一次次挫折、失败和惩罚后才逐渐形成正确认识的。可持续发展观是迄今为止的最高认识阶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其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之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较之传统工业社会发展观是一种重大观念变革。其重点之一是凸显了教育的应有地位。传统的工业社会发展观是以工业化的程度衡量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重要的指标。与之相联系,人们一直在按照传统的工业文明观来诠释和规范教育。如:人们往往把社会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和产值的提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一地理解为经济建设;仅仅把资金、能源、原材料和设备等的投入称为生产性投资,而轻视教育的投资,重“物”不重“人”。这种发展观在促进工业生产、建设物质文明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除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外,在发展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也相当严重。表现在:第一,它把追求经济增长看成人类唯一的活动,忽视甚至排斥包括文化和教育在内的其他活动。如果说它也强调文化教育的话,那么,这种文化教育也是被割裂了的,被作为经济增长手段而存在的“有用”文化教育和工具文化教育。第二,它是以“物”为中心和目的的“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单纯的经济增长成了目的,人的存在只是为了物的存在,只是为了追求财富和产值。在这里,人成了手段,文化和教育只作为谋生手段和训练有用的劳动力的工具。第三,它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社会发展观支配下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大都是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和眼前实惠,缺乏人、社会、自然综合平衡、协调发展之精神的畸形经济动物。

      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把发展理解为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持续、整体、协调、平等的运动过程。发展不是经济建设单兵独进,而是人、环境、经济、资源、社会的综合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生共荣;是为了建设一种代际之间的良性传递关系,以保证留给后代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作为一种整体的社会发展观,它把文化教育直接包容在其中,成为其整体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协调的社会发展观,它把文化教育与其它发展因素看成是统一的互为条件和互相作用的系统;作为一种持续的发展观,它把文化教育看成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百年大计,并且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颠倒人与物、目的与手段的错误观念,把教育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价值与尊严,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观坚持了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原则,把握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建立一种代际之间的良性传递关系,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和全新的价值观。要实现这一战略,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而要养成这种充满人文理性的文明观和价值观,则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何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不同于文化素质,后者比前者范围广,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人文”只限于精神文化。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人学会认识若干条自然规律或一两种技能,而是使人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一个合格的人才,其基本素质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心理素质、德行等等。较之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更值得重视,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人才的质量。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因此,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容忍、宽容与合作精神、富有人类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比起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仅靠传统的专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即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地球看成是一个整体,是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的相互制约。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制约。同时,坚持人类与自然、国家与国家、物质与精神的协调与和谐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优化,而且需要社会人文环境的优化。现在人们已意识到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仅仅依靠科技的力量不可能完全解决的,还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舍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很难实现。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全社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然而,我国人文素质现状却令人担忧,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教书、轻育人,使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使学生片面追求科技知识、基本技能,而忽视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过去有“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有“学好外语计算机,走向21世纪”;在社会生活中,有政治腐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在经济生活中,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还有大量的社会犯罪。如此等等,这些社会弊端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缺乏科学知识、基本技能,而是人生价值观的扭曲,思想品格、道德水平低下所致。最近,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的副秘书长以个人身份搞了一个社会调查,结果发现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种现象:( 1)信仰危机;(2)价值观念空虚;(3)道德水平下降; (4)强调个人奋斗,不讲协作;(5)目光短浅,一心要出国;(6)从事经商活动; (7)盲目接受西方实用主义观点,接受功利主义。可见,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