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0- 2677(1999)02-0053-5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颁布实施多年了,其中提出要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应试教育”的要求。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只见研讨,不见行动。偶尔见到有个别学校搞“素质教育”,也只是自行探索所得,无法大面积地在全国推广。而事实上,全国现在大部分学校仍然没有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阻碍我国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建立适应素质教育教学发展的课程体系;二是没有适应素质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教材;三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仍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教学与学习的需要;四是考试、考核和评估标准仍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五是现行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等不能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顺利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教学的健康、普遍实施,必须抓好以下五项保证素质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必要基础建设。 一、改革课程,建设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古代的各式各类教育,以及近现代的教育和当代的应试教育之间的不同之处,都首先体现在课程体系的不同上。长期以来,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建设观念是十分保守的,稳定的,基本上能够适应应试教育教学的需要,保持了基本的选拔标准和全国、全省、全区统考的要求。课程建设体系上比较突出地体现出了以知识为中心的特色。这种适应应试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是学科知识系统的整体体现。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基本完善、严密和专门化的成熟课程内容,针对应试教育是比较适应的。应试教育的课程保留了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很大一部分,最值得通过系统、扎实的教学将其一代代传下去。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保存和延续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方面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是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方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这个历来明确的主旨上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综合国力的提高,综合实力的竞争已经不再取决于只占总人口极少部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了,而是取决于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这就使得原来适合以掌握已知知识为主,以选拔为中心,重点培养极少数人为主,而大多数人为“陪读”的淘汰式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很好地胜任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了。所以,必须改革现有的适应应试教育教学的课程,建立新的能够大面积地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伦理、知识、技术技能、心理、审美鉴赏、高尚的情操和身体等综合素质。教育不再是单纯以延续人类宝贵文化遗产为目标,而是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为目标。基于此,素质教育的目标远比应试教育的目标要高;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应试教育的要求更高。从单纯的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为主向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主的过渡,是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教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显著标志。 那么,适应素质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理论界和教育界当前应当集中全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素质教育其本身注定了它必定要具备现代教育的特征。这就注定素质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使受教育者得到广泛而平等的教育。义务教育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它规定要使全社会的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财产和文化背景、宗教和信仰等,都有平等地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一法律制度的存在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基本标志。而且这种广泛性和平等性还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扩大化;2.为受教育者奠定终生和全时空受教育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人文思想、社会心理等领域和形态也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在学校的学习只是其进入社会后的一个基础,人的生存仍然要接受终身教育和全时空性的教育,而且这部分的教育将在受教育者一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处理好这一问题;3.要突出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素质教育也不能例外地必须走出象牙塔,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也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可能得到很好地发展;4.要协调好个性与共性的共同发展。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将更激烈。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猛发展,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创造性和独立发展的能力与开拓精神。同时,每一个受教育者又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里,个性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并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体系还必须协调好个性与共性的共同发展;5.适应教育多样性要求的需要。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这是教育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后的必然特征。如它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技术和取得新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也要求教育的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必须多样化,以满足因人而异的教育需求。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经济发展的变革造成社会的不断变革,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必须与之保持相对应,在这个必然规律的运行中,教育也不能例外。7.要体现出向国际性和开放性发展的特征。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了国际合作和跨国发展的特征。国际间的人才、技术、文化、资金、信息等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必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重视这一特点。8.要突出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教育比传统教育更加复杂化,所以,它不能只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科技含量将不断提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9.要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特性。这一特性概括了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素,是受教育者接受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和衡量合格教育的基本标准。总之,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内容选择要能够适应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在强调了上述九个方面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