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就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出现的重大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与回答。当代国际教育思想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自身相互作用的产物。当代国际主流教育思想则是对当代教育决策与实践产生主要影响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当代各国的教育政策中。孟德斯鸠曾指出,要注意制度背后的精神。在研究教育制度的同时,分析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主流教育思想,这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 主流教育思想的形成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政治多极化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最突出的特征,各国按照国家利益发展教育,使当代教育紧密地与各国政治联系在一起,成为各国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经济一体化一方面加强了各国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为经济竞争准备人才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在向人类提出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表现在对人的智力的挑战,而且更突出的表现在对人的精神与情感的挑战。适应科技革命的挑战成为面向21世纪教育思考的一个尖锐问题。 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努力地寻求对自身文化的体认。文化的多元化,各民族保持发扬各自的文化特点成为一种强烈的国际性倾向,同时,各种不同民族文化接近、包容和融合也正在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趋向。教育民族化与国际化成为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此起彼伏,50-70年代的国际教育改革主要是在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进行的,并没能解决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达到人们曾经寄予的期待。不仅如此,还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新矛盾。 正是上述诸多方面的作用,促使各国对当代教育问题进行再思考,由此,以通过改革,开辟教育新时代,产生了面向未来的当代国际主流教育思想。以下试就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有关的国际主流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作些肤浅的纲要式的探讨。 一、教育的职能得到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 长期以来,教育经常被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消费事业。本世纪50年代末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特别是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问世以来,出现了一种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经济成为教育的最重要职能。人力资本论对人们认识教育与现代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杰出的贡献,不过只从经济维度考察教育,仅把教育作为经济工具来对待的思潮正在受到尖锐的批评。俄罗斯学者谢季宁在俄罗斯教育理论权威刊物《教育学》上撰文指出:“人力资本论,它有助于克服人们对把教育看作是消费事业的迷失。但是必须考虑到教育部门的非商业性质,必须考虑到教育社会人的任务,主要在于满足个人精神力量和能力发展的需要,而决不只是生产利润与效益。一些理论家没有看到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心理的和道德的广阔领域的存在。” 美国比较教育专家拉斯特曾批评道,资本主义传统精神的最大兴趣是发展市场,掌握消费者心理,为了经济优先的利益去侵害教育事业。美国1983年公布的教育改革文件《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承认,作为教育改革出发点的美国国家“利益已超过工商业范围,而包括了精神和道德的所有方面。”1993年英国出台了题为《学会成功》的教育改革报告,该报告也强调“教育的目标比保证经济发展要广阔的多。” 与此同时,终身教育的提出,教育形态上的泛化,即教育在时间、空间上对社会人的全面占有,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其意义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得到越来越丰富全面的表现。教育正在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因,教育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正在得到确认。 二、教育目的向整体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进行的教育改革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统治下形成的教育理论的影响。重视智力发展是那一时期教育思想与改革实践的实出特征,正是在那一时期完成了教育目的从重知识到重智力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标志。布鲁纳就称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智力发展,赞科夫虽然对其一般发展概念作了较全面的解释,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5条教学原则多数是针对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所以,他的发展性教学被称为主智派教育理论。那是一个所谓智力风潮波及世界的年代。 在80-90年代国际教育改革中一些国家首先对前一时期教育思想,特别是对崇尚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的理论主张提出了尖锐批评。人们发现,片面强调智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学校变成一种消极的适应力量,为了这种消极的适应,师生为竞争所驱使,为提高成绩而竭尽全力。其结果是学生的智力没有获得理想的发展,正如1989年美国的调查材料所显示的,美国中学生在一些重要的学科其水平仍呈下降的趋势。不但如此,不少学生已经丧失了上学的适宜感、安全感,而孤独感和厌学情绪却在与日俱增。西方一些教育家把片面培养智能型人才看成是造成青少年精神危机的罪恶渊薮。德国教育家批评说:当代所谓教育科学理论是离开了道德因素的科学抽象,科学的思维和实验研究导致了学生在社会与精神领域的消极现象,人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内在的道德支点,不仅需要创造思维,而且需要对文化财富的渴求、对传统的尊重。理论的混乱引起教师和家长思想的混乱,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在50-60年代,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在西方大学盛行,致使在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衰败,道德教育让位于智力训练,正如赫什所言,本世纪50-60年代,对道德教育来说乃是一个荒凉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