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教育现代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云生 1939年生,南昌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

原文出处:
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同传统教育相对而言,现代化教育应具备全面发展、自主学习、张扬个性和激励创新等新的特质,美育的本质特征及自由自觉、个性化与多样化、重想象与重创造等特征与现代化教育的特质完全一致。因此,教育的现代化必将伴随着一个教育美育化的同步进程。这就要求将美育的方法和原则全方位全过程地贯彻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去,并提高全体教师的审美素养。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2 期

字号: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唤下,重视美育,加强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已愈来愈成为从中央领导到各级各类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识。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来,美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更是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可以说,美育已由定位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美育研究的重心自然也应由理论探讨转向实际运作。

      在当前的美育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种现象,那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把美育仅仅看作是恢复或增设几节音乐、美术课,或者进一步开展一些课外文娱活动,让学生唱唱、跳跳,认为这就算完成了美育的实施任务了。这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当前的美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须首先解决一个立足点的问题:是立足于仅仅恢复艺术课程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这一低起点呢?还是立足于教育现代化这一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高起点呢?如果立足于前者,那实施美育的任务是不难完成的,甚至在短期之内即可实现;但如果立足于后者,则美育的实施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即是一个与教育现代化同步实现的战略任务。我认为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后者。关于美育大于艺术教育的观点,学者们已多有论及,本文仅就美育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作一概要说明。

      一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核心和精髓应该是第一个“面向”,即教育现代化。“现代”是一个与“传统”相对而言的概念,现代化则是一个面向未来,立足当代,超越传统的有序的改革与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教育现代化不仅意味着诸如现代化的校舍、设备等硬件建设(当然这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赋予教育以同传统教育相区别的,体现了时代先导性与历史超前性的新质与特色。那么,即将到来的我国21世纪教育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现代化的新质与特色呢?

      1.全面发展

      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教育,在其初期还是注意到了尽量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孔学提出的“六艺”教育,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可说兼顾到了德、智、体、美诸育,网罗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各种知识门类。当时儒家在重视道德伦理教育的同时,也并未完全忽视自然知识的教学。除了“六艺”包括数学知识外,孔子还主张通过学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但是,中国古代教育进入科学制度以后,教育内容则沿着应试教育的轨道愈来愈趋于僵化和陈腐,受教育者为了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长年累月地皓首穷经,用一些无用的知识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一些只知死记硬背、抱残守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畸形者、书呆子。建国以后,在“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指引下,各级各类学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输送了大批又红又专的人才。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教育事业的发展赶不上实际的需要,“千军万马涌过独木桥”,高考的沉重压力一直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脱。因此,基础教育中向少数“尖子”学生倾斜,偏重智育,而忽视其它各育;偏重应该课程,而忽视非应试课程;偏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这种以升学为目的的片面的淘汰式的应试教育至今仍然是一道我国教育急待改革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则因为一开始强调学习苏联,走的是一条专业设置多而细,偏重专业技术知识教学,而忽视基础学科和素质培养的路子。这种状况已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科技发展的需要。环顾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家们也已经意识到他们在工业社会这个世界第二次浪潮中所推行的科学主义教育当进入第三次浪潮后却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片面和缺陷,因此正积极采取措施,寻求一条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并行,旨在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人格和素质等各方面趋于全面和平衡发展的办学之途。

      现今,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前,前瞻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迅猛到来时,应该充分意识到,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发展”也不应仅仅停留于其原有的意义,而应赋予其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内涵。这就是确立综合素质培养的新模式。所谓综合素质培养,可以作双重理解:一是从培养目标来看,不仅要求受教育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知识,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求他们在此基础上具备一个新世纪“现代人”所必备的心理、文化和个性素质,诸如竞争精神、应变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素养、挫折承受力和社会责任感等;二是从知识结构来看,为了加强学生对市场经济和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的适应性,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学科和专业界限森严,重专业,轻基础的教学格局,实行“通识教育”,即文理交叉,学科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从而使学生形成全面而合理的知识结构。

      2.自主学习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在早期原本是相当强调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的。孔子就主张在学习过程中要学思结合,独立思考,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善于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还鼓励学生发扬自学精神,向一切值得自己学习的人虚心请教,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事实上,孔子不但是这样说教的,也是这样践行的。他在教学中采取的是问答式和谈话式,能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但是中国古代教育演变为封建科举教育后,与其教育内容的僵化相联系的则是教育方法上的专制。在那种以师道尊严为清规戒律的家长制统治下,学生只能绝对服从,根本没有丝毫自由思想和自主活动的余地,否则将受到无情的制裁甚至野蛮的休罚。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头脑完全成了机械死板的灌装机和接受器。遗憾的是,这种教育方法,其流毒至今未能肃清。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那种不顾对象和效果,教师一味单向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那种放弃循循善诱,只知不断以考试和分数向学生加压的教学运行机制;那种拼命加重学生作业负担,以至挤掉学生一切兴趣空间和自学天地的强制性做法,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学校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这种种以剥夺学生自主学习权利为特征的弊端,只有通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才能得到根本的改革。这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的跨世纪接班人。

      自主学习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这是因为:首先,独立自主精神是现代人一种不可缺少的素质。现代社会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要寻求事业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不能摆脱对外力的依赖,那就只能成为弱者。只有独立自主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不断地开拓进取,这才是强者的风范。而作为受教育者来说,自主学习的过程自然是养成其自主精神的主要途径。其次,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通过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是有时限性的,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受用终生,而必须不断地通过自学更新自己的知识。对个人来说,这种自学的过程比在校学习的过程要长得多。因此,现代化教育要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各种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独立自学的能力。可以预见,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化和网络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必发生重大变革,自主学习这一现代化教育的特征在下一世纪的教育中必将显得更加突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