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道德政治。他注重道德,关心政治,热心教育,又“罕言利”,因而历来的研究以及对孔子以及儒家学说的评价主要集中在道德、政治以及教育方面。其实,孔子对社会经济问题并不轻视,其经济思想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来说,并不亚于其道德与政治学说。值得后人深入挖掘与认真总结。孔子经济思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是义利思想,它涉及的是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二是理财思想,它涉及的是国计民生问题,其核心是如何处理富国与富民的关系。限于篇幅,本文就孔子的理财思想试作阐述。 一 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这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随着铁器的发明与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社会安定和人民富裕。相反,它引起了社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其结果是天子式微而诸侯争霸,私家强于公室而大夫擅权,甚至于陪臣执国命。同时,各诸侯国家为称霸中国,纷纷寻求富国强兵之道。由于干戈不息,军费支出浩繁,致使财政入不敷出。于是各诸侯国家大多注重开拓财源,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如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韦昭注曰:“视土地之美恶及所生出,以差征赋之轻重也。”以级差赋税的形式来发展经济,增加税收。鲁国亦于鲁宣公十五年实行“初税亩”。杜预注云:“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收其一。故哀公曰:‘二,吾犹不足。’遂以为常,故曰初。”(《春秋经传集解》)鲁国在“初税亩”以前实行劳役赋税,税率为百分之十。至鲁宣公时,由于财政支出激增,加之粮食歉收,国库空虚,因而田赋加征百分之十的实物税收来缓解财政困难。总之,加征赋税,开拓财源,增加收入是当时各诸侯国普遍采取的政策。其结果赋役负担日趋沉重,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深受影响。 针对春秋末期的这一状况,孔子提出了以民富国富为主旨的理财主张。其学生有若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乎?’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彻”为周代田赋制度,实行劳役赋税,税率为百分之十。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认为夏商周尽管田赋制度名称不同,农奴授田不一,但税率都是百分之十。如前所述,鲁宣公“初税亩”,田赋课征已实行百分之二十的税率,比西周时加重一倍。至哀公时财政依然入不敷出,以至哀公又萌生加税之意。而有若却答以恢复周代彻法,并阐明轻税富民,民富国富的道理。这一主张虽不能解鲁哀公之近渴,但它所蕴含的减轻税负,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理财思想是颇有见地的。它既符合孔子爱人、惠民的原则,也反映孔子对经济与税收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在二千年前的古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 孔子注重民富,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基础。《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业不但是社会最主要的劳动生产部门,而且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状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国语·周语》载虢文公言曰:“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对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说明。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耕作技术相对落后,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因而人口特别是农业劳动人口的增加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孔子赞赏人口增加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孔子接着说富之,即让农民安心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孔子主张君子、小人之分。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又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小人当然是指劳动者,从政治上讲这是贬低劳动者,不可取。但是在那个时代这是顺理成章的。同时,孔子的君子、小人之分还带有社会分工的含义,认为小人求利、怀土、怀惠,是同劳动者的身份和工作性质相联系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孔子承认劳动者有其自身利益以及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对待小人的态度与认识不无可取之处:它体现了孔子重视社会经济活动,认识到社会分工的必要,主张以物质利益来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正因为此,孔子“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日》)把民与食放在政务之首。主张富民,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论语·尧日》)可见,顺应劳动者求利致富之心来发展经济,来富民富国,既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孔子理财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重视农业生产,但并无抑商之意。其学生子贡经商致富,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億侧屡中。”(《论语·先进》)虽不以为然,但对于子贡经商致富本身没有责难的意思。比之法家的重农抑商,孔子的经济思想更为开放。 三 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减轻劳动者的负担,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剩余产品十分有限,而赋役负担又相对较重的情况下,其作用就显得更为明显。由此,孔子提倡“敛从其薄”,“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即主张轻徭薄赋,发展经济,藏富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