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现代工业浪潮的历史特色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海泉,1964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为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上海开埠之后,客观的优势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渗入,使上海到本世纪20~30年代,已经成为全国贸易、工业、金融等的中心,形成为一个发展极。

      按照法国经济学家佩尔鲁克顿等人的发展极理论,发展极对广大周边地区有一种辐射扩散效应,凭借这种辐射扩散效应,发展极起到了生产中心和市场枢纽的作用。因为上海在发展极形成的过程中,部分地接受了异源的资本主义文化体系,其对周边苏南地区的辐射扩散效应就特别强劲有力。诚如美国学者罗兹·墨菲所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的银行金融业、工业制造、商业行号(以及跟这些行号有关,并且跟旧中国脱离关系的中国新兴阶级),它们都在上海发迹,现在多半仍旧在上海集合,近百年来从上海,像从一个漩涡中心一样,散布各地。”(注:[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第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上海的辐射以及苏南地区良好投资环境的合力驱动,使得苏南地区在1894~1937年间掀起了一股兴办现代工业的浪潮。就地理区位而言,这股浪潮的中心在无锡,包括苏州和常州等大中城市,波及周围的乡镇地区。以无锡为例,1895年创办的业勤纱厂是无锡兴办现代工业的滥觞,面粉厂、缫丝厂随之而起,到1913年共建立工厂19家,平均每年1 家,从1914~1933年的20年中,共建立工厂182家,平均每年达9家之多,其发展之速可见一斑;就行业而言,浪潮涉及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食品加工以及火柴、电气、自来水、砖瓦等公用事业。(注:《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309期,1936年。)。当我们对行业进行考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苏南现代工业浪潮是以棉纺织业、丝业和面粉业为三大支柱行业的。就其产值所占全省的比例看,丝业占全省的100%,面粉业占71.5%,棉纺织业占64%(注:刘大均:《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第2编, “地方工业概况统计表”,参见《江海学刊》1996年“中国现代化研究专辑”韦恒文。)。特别是面粉业和缫丝业,在全国或华东地区都占有重要的地位,1932年,以苏南为中心的荣氏茂、福新面粉系统的生产能力占全国关内各省生产能力的31.9%,资金占全国关内各省总额的35.3%(注:《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87页表改制。); 以无锡为中心的缫丝业在华东地区也是列首位的,其丝厂数和丝车数超过浙江全省的总数,详情可见下表(注:高景岳:《无锡缫丝工业的历史地位》,见《高景岳先生纪念文集》,1987年版。):

      无锡缫丝工业在华东地区同行业中的地位(1936年)

      地 区 丝厂数 丝车数 厂 数 占 车 数 占 备 注

       (台)

      全地区%

      全地区% 无锡在华东地区丝厂

      上海区49 110943632占1/3强,丝车数近50

      江苏省55 162524046%,在江苏省丝厂数占

      其中:无锡 51 1556237.5 4494%,丝车数占95%,

       在浙江省丝厂数和丝

      浙江省32 7808 2422丝车数超过浙江全省

      总 计13635154100 100总数.

      不过,苏南现代工业浪潮就全国范围而言,仍属地域性的工业浪潮,它既服从于全国性的工业浪潮,有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共性,又有着自身的历史特色。本文试图就此历史特色加以论述,敬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

      注重规模经营,组建资本集团

      现代经济学认为:“自利行为本是经济学的出发点。”(注:史正富:《现代企业的结构与管理》,第75页。)在资本家那儿,这种“自利行为”就表现为投资是以盈利为目的和前提的。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曾指出:“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75页。), “在这种形式下,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由此必然引起对劳动需求的绝对减少,不言而喻,经历这种更新过程的资本越是由于集中运动而大量聚集,对劳动需求的绝对减少也就越厉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9页,第25卷第102页。)

      按照现代经济学和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家要能追逐到更大程度的利润就必须采用大机器生产,扩大生产规模,而大规模生产的必然结果是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由此减少对劳动的需求,降低成本。但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有资金的投入和追加,为此,组建资本集团已势在必行。

      在苏南地区,最大的资本集团无疑是荣氏企业集团。荣氏兄弟从投资保兴面粉厂开始涉足近代工业,艰难的创业历程使他们深知投资与产出的关系。要追加资金,除了集股、贷款等,最佳的途径应该是把盈利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1912年,荣德生见企业营业稍好,“又生添机扩充之想,以为必须加添机器,减轻开支,方能解除困苦”(注:荣德生:《振新纱厂创业经过》,1951年11月。),而不主张将企业的盈利以分红利的办法分拆掉。特别是1914年振新纱厂盈利20万元之际,力主在上海、南京、郑州等地扩建新厂,与股东们产生分歧,“董事会已露无现金分红不满之意,”(注: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民国四年。)最终于1915年退出振新,自办纱厂,这可看作是荣氏兄弟准备筹建资本集团之始。对此荣鄂生说:“是年(1912),粉厂颇获利,因又添造新厂房,增置新机,扩大产量,以应市需。是为吾荣氏宗敬、德生昆仲经营实业发轫之始,不可不记也。”(注:荣鄂生:《恩庵行年随录》,1912年纪事。)

相关文章: